章貢區沙石鎮火燃村位于峰山腳下,距贛州老城區10公里,這里晝夜溫差較大的氣候條件有利于食用菌生長。2月6日,贛南不少鄉村大多數人都在忙著準備過春節時,在火燃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上,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田野里拱起一座座大棚,村民們進進出出,十分忙碌。
春節臨近出菇忙
2月6日下午5時,記者來到火燃村,看到運輸食用菌的車輛來來往往,搬運產品的當地農民喜氣洋洋。“這些下午剛從菌房里采摘出來的新鮮金針菇,晚上就會出現在城里一些火鍋店的餐桌上。”章貢區匯澤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贛州興萬家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振珊欣喜地告訴記者,臨近春節,正是火燃村食用菌基地出菇的好日子,這幾天村民們都在不間斷生產,忙著為贛州、吉安以及廣東河源和梅州等地市場供應新鮮產品。
黃振珊的食用菌基地主要生產金針菇、袖珍菇和杏鮑菇等食用菌。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溫控菇房,頗為壯觀。在各車間內,散發出菌菇特有的清香,村民們正在生產架上忙著采摘。
“基地生產用菇房全部實行了自動人工模擬食用菌生長發育環境控制,實現了產品的周年不間斷生產和市場供應。”黃振珊說,“一般的食用菌生產要經過品種選擇、培養基配料、拌料等過程。目前,火燃村不少基地已經實現了工廠化管理,代替普通的家庭生產作坊種植菌菇,以保證產品質量達到最高標準。”
小菇帶動大發展
2008年,一直在食用菌行業摸爬滾打的黃振珊來到火燃村,帶頭種起食用菌。黃振珊剛到火燃村種植食用菌時,只有10多名員工,自己又當技術員,又當工人,還要負責銷售。
起初,村民們由于不懂技術,都不敢跟著黃振珊種植食用菌。對此,有著20多年食用菌種植經驗的黃振珊積極鼓勵村民發展食用菌。缺資金,他慷慨解囊;缺技術,他傾囊相授;沒市場,他照單全收。黃振珊后來還和幾名村民牽頭成立了章貢區匯澤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種植金針菇、杏鮑菇、香菇等。如今,合作社社員已有60多戶。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該村還建立了“基地+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食用菌種植已成火燃村“一村一品”的主導產業。去年,黃振珊的食用菌基地共解決了當地800多名農民的就業,輻射帶動周邊650多戶農戶加入到食用菌種植行業中。如今,食用菌種植已經成為當地富民優勢產業,當地政府也因勢利導,正在規劃籌建現代農業產業園。
黃振珊生產基地里的100多名工人全都是當地村民。“規模生產帶動了我們農民創業就業,在這里干活環境好,待遇也好,比以前種地收入多多了。”在車間采訪時,當地村民笑呵呵地說道。
做大做強菇產業
2009年,黃振珊等人在當地工商部門的幫助下,成功取得了金針菇和香菇“無公害農產品證書”。2010年,黃振珊又為基地產品申請注冊了商標,2012年該商標成功獲得了“贛州市知名商標”稱號。不過,黃振珊對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還不滿足。
“產業規模雖然初現成效,但是距離真正做強做大還比較遠,促進產業升級,做大做強蘑菇產業,加快產業配套建設是基地目前要著力推進的。”黃振珊坦陳。
“我們的產品以初加工為主,附加值低;下一步要更加注重食用菌深加工,引進先進技術,發展食用菌衍生新興產業。”黃振珊說,要從食用菌中提取精深加工的產品,發掘食用菌更大的價值。同時,注重品牌的培育,讓火燃村自主品牌的食用菌綠色產品叫響全國,甚至打入國際市場。
不過,火燃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些滯后,進村道路依然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黃振珊建議,整合資金,集中力量,完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設施。“眼下,產業發展雖然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但還遠遠不夠。如何發展和壯大相關產業,為村民致富打好基礎,提供更多服務,要走的路還很長……”黃振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