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塊菌示范園中產出的塊菌

劉培貴研究員與王云研究員在塊菌示范園中檢查塊菌菌根生長狀況

在狗的幫助下,采到了塊菌子實體
自從國產亞洲黑塊菌(T.indicum et al.)進入國際市場以來,塊菌已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野生食用菌之一,也是廣大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自然資源。雖然中國幅員遼闊,塊菌物種多樣,資源豐富,但塊菌研究起步晚,對資源了解、管理和保護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與此同時,塊菌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卻在不斷惡化。由于利益的驅動,知識的匱乏,加上林下產品權益不明,無管制、無計劃、地毯掠奪式的采收使得塊菌產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商業化采集區已明顯減產,部分采集區幾乎已無塊菌可采,瀕臨滅絕!在這一嚴酷的現實面前,還沒有引起人們和相關部門的重視,至今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塊菌保護區建立起來或保護條例出臺。為挽救這一珍稀資源,使塊菌的經濟發展走上可持續利用的道路,塊菌野生資源的保護及進行人工合成塊菌菌根樹苗,建立塊菌種植園,勢在必行。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等真菌系統與資源研究組,在劉培貴研究員的帶領下,十年來聚焦國產塊菌屬真菌的系統與資源多樣性研究,在摸索菌根合成條件和機制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及研究工作,積累了第一手資料和豐富經驗,在國內率先采用自創的菌根合成技術成功地培育了塊菌與華山松、云南松、板栗菌根樹苗,并獲得了國家發明授權專利。自2008年以來分別在云南麗江永勝、玉溪易門、昆明官渡區方旺林場、西山區團結鄉、昆明盤龍區上游庫區、文山石漠化地區建立了種植示范試驗基地。研究工作得到一些媒體的關注,繼CCTV 10科教頻道《關注松露》特別節目報道之后,幾年來CCTV 7頻道科技苑欄目組追蹤采訪,于2012年12月13日在劉培貴研究員研究組及其客座研究員王云教授的陪同下一同前往昆明西山區團結鄉塊菌種植示范試驗基地檢測菌根生長狀況,在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塊菌狗的幫助下,首次發現了2枚塊菌子實體(如上圖)。該塊菌種植示范試驗基地建立于2008年4月11-14日,采取印度塊菌分別感染華山松(150株)、板栗(126株)合成的塊菌樹苗移栽種植,占地約10畝,經過四年多的管理和培育,產出了由人工合成塊菌菌根苗培育出的第一批印度塊菌子實體,表明由我們自己創制的人工合成塊菌菌根苗的技術能夠培育出塊菌來,為我國人工塊菌種植園的建設開啟了大門!
塊菌是一種需要與特定樹木共生的外生菌根菌,尚無法進行傳統的人工栽培,只能依靠先對無菌樹苗進行人工接種感染,然后再將感染好的塊菌樹苗進行移植造林。通過對林地進行專門的精細化維護管理,一般經過6-8年后林地就可以生產出塊菌。隨著造林時間的推移,產量還將逐年提高,產期長達40~50年。塊菌種植園的建立將有力地促進荒山荒坡的綠化,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將為林下非木材林產品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一個科學的模式。塊菌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化的實現必將帶動其它野生菌根食用菌的綠色經濟產業的興起,進而促進整個林業產業化的長足發展,也必將帶動農村種植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增加地方財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