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來,姚淑先緊跟時代潮流,刻苦鉆研、勇攀高峰,不斷探索食用菌生產新技術,被《半月談》雜志稱為“種金播銀的人”。上世紀60年代末,他在一所破廟里刻苦研究銀耳栽培長達10年之久。而今,年過古稀的他,又在自家建立試驗室,經過近幾年的反復試驗,姚淑先又上報八個專利,目前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三項和7個商標,成為中國食用菌界改革創新風云人物。
“這是濾氣,銀耳在這里長任何蟲都進不去的,以后是用塑料瓶、用機械的。目前實驗期間先這樣做。我們是用濾氣培養、濾氣揮發,銀耳在濾氣當中培養,這樣子就不用任何農藥。”在深圳市的一所公寓里,我們采訪到了年過古稀的銀耳大王姚淑先。他興致勃勃地向我們介紹了他最近新發明的包括激光微孔套袋在內的三項先進栽培技術。原來,平常銀耳在栽培中極易感染細菌,采用姚淑先發明的“銀耳培養防蟲濾氣套筒”、“銀耳培養裝置”和“激光微孔套袋”栽培銀耳,就能徹底解決銀耳栽培噴水噴藥與遇蟲害的問題,達到綠色無公害標準。
姚淑先生于古田縣的一個中醫世家。祖父、伯父都是當地有名的中醫。十年動亂期間,他在一個破廟里開始了為期十年的銀耳代料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探索,終于在1977年春獲得成功。新代料使用后單產較原木栽培提高了20多倍,生產周期縮短了三分之一,他因此被譽為“銀耳大王”。1978年,姚淑先無私地把技術公開奉獻給社會。1982年11月14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刊文《姚淑先探索到銀耳高產科學途徑》,報道了姚淑先的事跡。1984年,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姚淑先到深圳特區創業,開創了香菇、銀耳出口窗口。2003年起,年過古稀的姚淑先又開始本草菌業和銀耳綠色栽培的研究。在1994年國際香菇節上,他榮獲“銀耳高產技術”、“香菇保鮮技術”和“香菇精選分級技術”等三項金獎;他編著的《銀耳瓶栽技術問答》一書曾獲全國農村讀物二等獎。2008年,他被中國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等評為“時代先鋒——第五屆中國改革創新百佳人物”,“中國改革創新風云人物”。
“這是濾氣,銀耳在這里長任何蟲都進不去的,以后是用塑料瓶、用機械的。目前實驗期間先這樣做。我們是用濾氣培養、濾氣揮發,銀耳在濾氣當中培養,這樣子就不用任何農藥。”在深圳市的一所公寓里,我們采訪到了年過古稀的銀耳大王姚淑先。他興致勃勃地向我們介紹了他最近新發明的包括激光微孔套袋在內的三項先進栽培技術。原來,平常銀耳在栽培中極易感染細菌,采用姚淑先發明的“銀耳培養防蟲濾氣套筒”、“銀耳培養裝置”和“激光微孔套袋”栽培銀耳,就能徹底解決銀耳栽培噴水噴藥與遇蟲害的問題,達到綠色無公害標準。
姚淑先生于古田縣的一個中醫世家。祖父、伯父都是當地有名的中醫。十年動亂期間,他在一個破廟里開始了為期十年的銀耳代料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探索,終于在1977年春獲得成功。新代料使用后單產較原木栽培提高了20多倍,生產周期縮短了三分之一,他因此被譽為“銀耳大王”。1978年,姚淑先無私地把技術公開奉獻給社會。1982年11月14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刊文《姚淑先探索到銀耳高產科學途徑》,報道了姚淑先的事跡。1984年,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姚淑先到深圳特區創業,開創了香菇、銀耳出口窗口。2003年起,年過古稀的姚淑先又開始本草菌業和銀耳綠色栽培的研究。在1994年國際香菇節上,他榮獲“銀耳高產技術”、“香菇保鮮技術”和“香菇精選分級技術”等三項金獎;他編著的《銀耳瓶栽技術問答》一書曾獲全國農村讀物二等獎。2008年,他被中國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等評為“時代先鋒——第五屆中國改革創新百佳人物”,“中國改革創新風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