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得以應用 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開發銀耳產業,是茍小軍回到四川后的第一個項目。“通江銀耳雖然是四川特產,但始終沒能打開市場,其原因是對產品的開發力度不夠。”于是,研究多糖生物化學的茍小軍以通江銀耳為研究材料,創造性地利用生物工程技術,解決了多糖的純化技術,形成工藝化方案。而他的研究成果從2005年開始,在省質檢部門及銀耳加工企業得以應用,一套通江銀耳自身的質量標準建立起來。
飲料、銀耳粉、膠囊……通過生物科技的應用,茍小軍利用他的專業知識在產品研發過程中進一步解釋清楚了通江銀耳之所以具有藥理作用的原因,以銀耳為主要原料的產品開發陸續展開。增加了產品附加值的銀耳產業迅速發展壯大,通江銀耳的收購價格也由2004年的40元/斤提高到如今的150元/斤。2007年,茍小軍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獲獎后的茍小軍并不滿足現狀,而是向更高更深的科技領域邁進:“我們在銀耳中首次發現了卵孢菌素,下一步就可以監控銀耳的生長過程,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
用知識回報家鄉 引導學生關心成都產業發展
據了解,從小就喜歡生物學的茍小軍在高考時,填報的11所高校的專業一欄都與生物有關。“家鄉的經濟不發達,我想學點知識回來為家鄉做事。”于是,茍小軍前往東北求學。然而,他在博士畢業時,美國的加州大學、華盛頓大學向他拋來攻讀博士后機會,但他最終放棄了,選擇回到四川發展。“成都給了我一個新的發展平臺,能夠讓我在應用研究領域做得更多。”
來到成都大學生物產業學院任教的茍小軍,潛下一顆心,進入多糖生物化學的研究世界。他上課從不點名,學生們總是自覺主動地聽課。“除了專業知識,我也會給學生們灌輸一些食品健康知識,并引導他們關心成都產業發展。其實,整個學校的科研人員都懷著立足成都、服務成都、面向四川的理念,70%科研任務都是來自成都的行業需求和企業需求。”“技術研發就應該走到市場前面,引領行業發展,而不能被行業所左右。”一直關注產業倍增的茍小軍如今將目光又投向了成都的食用菌,開始研究以食用菌多糖為主的功能性產品研發,“希望能在農副產品加工方面更多地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