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的羊肚菌產業發展至今,無數勤勞質樸的科研工作者、菇民朋友和羊肚菌愛好者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他們大多默默無聞的奮斗在生產一線,較少在社會上發出應有的聲音,使得業界對他們的了解非常有限。這里我們將主要梳理我國及國際上的羊肚菌馴化栽培技術,從羊肚菌的馴化、演變過程,可以一睹羊肚菌產業道路的艱辛,明晰行業之亂象,避免張冠李戴;同時,了解羊肚菌栽培技術的演化過程,有助于理解當今人工栽培技術的關鍵所在,也可以幫助栽培活動的順利推進和生產技術的改進。

背景簡介
羊肚菌以其濃郁的香味、清爽脆嫩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和顯著的保健價值而被世人所喜愛,在西方更被奉為高檔食材出現在貴族性餐宴之上。因此,羊肚菌的馴化栽培一直是全球蘑菇愛好者熱衷追尋的工作。據記載,法國是最早進行羊肚菌人工栽培馴化的國家,時至今日,羊肚菌的馴化栽培已有130 余年的歷史(譚方河,2016)。
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術,不論是室外栽培還是室內栽培,在20世紀末對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來說都是一個不曾被攻克的技術難題。全球特別是我國的一大批羊肚菌從業者,以期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在羊肚菌人工栽培道路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這其中美國的狂熱羊肚菌愛好者Ower(1982、1986)對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研究最為透徹全面(該部分內容我們將在后面進行論述)。
我國的羊肚菌馴化栽培技術,在有據可查的資料文獻中,可以追溯到1983年(顧云龍,1983;丁文奇,1983),至今也有三十余年歷史。
我國的羊肚菌馴化栽培過程,整體上以栽培理論明晰、人為參與度、菌種技術和環境控制程度不同可分為:“純仿生栽培”、“林下仿生栽培”、“室內仿生栽培”、“菌根化栽培技術”、“利用菌材的仿生栽培”和今日的“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簡略可分為仿生栽培和人工栽培兩個階段。
一、羊肚菌的純仿生栽培
在對羊肚菌野生發生環境的調研總結的基礎上,從野生環境下采集到野生的羊肚菌標本,無論是經歷組織分離、單孢分離還是多孢分離技術,再經菌種純化后,按照常規食用菌菌種制作方案獲得可用于大生產的菌種(栽培種);選擇合適的環境條件,如野外曾經發生過羊肚菌地方、林地、坡地、大田或室內用合適的容器進行播種,依靠或者模擬自然環境讓菌絲發育,之后在適當的時候依靠自然氣候的變化或有意識地進行環境條件的改變,如溫度、水分、空氣濕度、光照強度等,誘發刺激出菇。
這是最早、最原始的羊肚菌馴化栽培思路。

在對羊肚菌生活史、生理條件不明的情況下,有意識地模擬自然環境,實現馴化栽培。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生產經驗,為今天的成功奠定了基礎。這個過程也是漫長、殘酷的,先后經歷有百余年的時間。最主要的問題是無法實現羊肚菌的穩定性出菇問題,成功的偶發性較大,重復性較差,人為參與度也是最低的。
純仿生栽培中依據生產環境不同,又可以細分為大田仿生栽培和林下仿生栽培。這一階段的粗淺的室內栽培基本也屬于仿生栽培的范疇。
仿生栽培的過程是殘酷的,屬于最原始、風險最高的生產階段。該階段的生產規模通常也比較小,談不上栽培生產的盈利。
(未完待續)
劉偉授權易菇網獨家刊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劉偉授權易菇網獨家刊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