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菌絲體和子囊果均富含各種糖類、蛋白、脂類等營養物質,營養十分豐富。可以說,無論是對人類還是對環境的其他微生物而言,都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食材”,也極容易招致其他生物的“青睞”。
同時,由于羊肚菌特殊的栽培模式,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除了在菌種生產環節外均暴露在復雜的各種微生物(相對于羊肚菌而言,都是雜菌或害蟲)環境的威脅下,這就導致羊肚菌在整個大田生產環節容易招致各種昆蟲、動物、細菌、真菌,也可能包括病毒在內的其他生物的侵襲,給生產帶來危害。近年來,在羊肚菌的栽培生產中,羊肚菌的病蟲害問題已經開始凸顯,菇民朋友在遭遇病蟲害爆發時往往束手無策,損失嚴重。

接下來一些列博文中,我們將對常見的一些病害進行梳理分享。歡迎關注,并分享給您身邊做羊肚菌的朋友。
第一種常見也是危害很大的病害是一種真菌性病害,是一種新的病菌,目前在其他菇子上未有報道,Diploospora longispora,結合該病菌的特點,我們稱之為“霉菌性枯萎病”,霉菌性枯萎病在多區域、多個田地、多個品種(包括六妹品種在內,梯棱發病更多)中發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病害。該病的發病規律已經經過系統的整理并發表(何培新等,2017)。
(一)發病規律
霉菌性枯萎病Diploospora longispora分離自發病的羊肚菌子囊果,經過病理學證明,是確定的羊肚菌病原物(圖9.2.2《羊肚菌生物學與栽培技術》),發病時環境溫度通常大于22℃,當環境溫度大于25℃,病情蔓延迅速,特別在25℃以上的高濕狀態下,可在24 ~ 48 h侵染整個子囊果。與鐮刀菌[隨后分享]的發病情況類似,但侵染以菌蓋為主。侵染初期,染病部位病原物菌絲白色,后期有粉末感(產生分生孢子),隨著時間延續,受侵染的部位萎縮、侵染區域繼續擴大,原始侵染點凹陷、破損,白色絨毛狀。受侵染的子囊果畸形嚴重。目前未有發現該病害在菌種生產中的危害。

同一個子囊果不同侵染時間的病害特征
(二) 病原
該病原物分離自四川成都、重慶彭水、湖北宜昌和湖北武漢試驗基地,經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證明,應為Diploospora longispora,是一種新型的食用菌病原物。室內培養,菌絲白色、絨毛狀;14 d培養,菌落直徑可生長至4~ 5 cm,菌落非標準圓形。菌絲光滑,無色,直徑1.8~ 3.9 μm。分生孢子光滑,無色,通常直接由菌絲膨大,隔膜處凹陷收縮斷裂而成,4.0~ 5.0 × 14.3 ~ 18.1(~25.1) μm,橢圓形或近梭型,中間具1~2個隔膜,將分生孢子隔成2~3個細胞,而大部分分生孢子有一個中間隔膜;具厚垣孢子,近球形或不規則球形,串珠狀,表面光滑,5.8 ~ 11 μm(圖9.2.2)。

霉菌性枯萎病的菌落形態及微觀特征
Diploospora longispora是一個新定名的物種,早期(NCBI數據庫)部分學者將其定名為擬青霉屬的種,值得注意的是,擬青霉屬的分生孢子沒有橫隔,這是兩個品種最重要的區分特征。
(三)防控方法
雖然該菌株在實驗室內培養(25℃)長速并不快,但大田野外環境,傳播速度是很快,環境溫度>25℃,高濕天氣,可在24-48小時侵染整個菇子,并大面積蔓延,危害相當大。目前未有有效的藥物防控辦法,具體防控措施以預防為主:
1)土地要提前翻耕、暴曬,并施撒生石灰,起到預防控制的目的;
2)及時撤走外源營養袋,防治雜菌滋生;
3)土地輪作或換地;
4)發現病害菇子后,及時采摘,遠離菇棚丟棄或掩埋;切勿隨地丟棄或丟棄在水源地或上風口;
5)防治高溫高濕。
劉偉授權易菇網獨家刊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劉偉授權易菇網獨家刊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