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2017年度羊肚菌大生產開始之際,最近也有不少新人涌入,基礎知識薄弱加之羊肚菌是不同于常規食用菌栽培的一種全新的栽培模式,不少新人往往一頭霧水。本博文在這里就簡單梳理一下當前最為流行和成熟的川渝地區發展起來的“羊肚菌大田栽培”技術流程。
該模式發展自本世紀初,在2010年前后逐漸被行業接受和推廣開來。
整個栽培過程主要包括七個主要環節:田地整理、菌種制備、播種,補料技術,保育催菇,出菇管理和采收干制等主要環節。其中菌種制備、保育催菇是整個生產環節中的重點。

1)田地整理
田地整理包括選地、整地和棚子的搭建。
田地的整體要求土質疏松、利水,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水良好,可以大規模機械化操作。
整地:根據地形按水勢、風向進行整地。首先,將田間雜草及上一季遺留下來的農作物廢棄物清理干凈;其次,在翻耕之前,施撒生石灰或草木灰,起到調節pH值和殺滅土壤中雜菌、害蟲的作用;之后,用大型旋耕機或農用翻耕機進行翻耕;最后,開溝起廂,以便排水和行人。

圖 起廂和開溝
搭建遮陽棚:在處理好的田地上進行遮陽棚的搭建。南方地區可選用平棚,北方地區,風雪偏大,以拱棚為主。

圖 平棚的搭建
2)菌種制備
菌種制備流程和常規食用菌類似,分母種、原種和栽培種,注意把握時間,按需生產。避免菌種存放過程老化,活力降低。沒有生產能力的基地優選口碑好、生產正規的菌種公司采購,避免因菌種質量問題造成生產受損。

圖 羊肚菌栽培種
3)播種
將菌種剝去袋子后,捏碎至直徑1.0 ~ 1.5 cm大小的菌種塊;大規模生產時可使用菌袋粉碎機進行破袋處理。按照每畝300斤菌種量撒播于整理好的廂面上,之后覆土3-5cm。播種后,需要進行覆膜操作,起到保溫保濕,并能適當通氣的效果,給羊肚菌菌絲營造一個溫暖濕潤的生長環境。

4)“補料”操作
在播種后大約一周左右,菌絲將長滿廂面,形成“菌霜”,即無性孢子層;播種7 ~ 20 d之間,將進行整個生產管理中關鍵的一步:外源營養的添加,即“補料”處理。按照每畝地平均1800個外源營養袋的標準均勻的扣放在廂面上。
外源營養袋的撤袋時間控制在出菇前二十天左右。此時,氣溫已經由前期的最低點開始回升,土壤內部的菌絲開始萌動。移除地膜,移走外源營養袋,完成撤袋、撤膜操作。

圖 外源營養袋擺放與覆膜
5)保育與催菇
播種之后的羊肚菌營養生長階段,做好保育工作對后期的生殖生長至關重要。這里面包括菌絲的發菌情況、長勢。菌絲的健壯生長離不開合適的溫度、水分和營養供給。因此,保育環節的主要工作是栽培場地的溫度、水分和營養控制。
催菇是羊肚菌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過渡的關鍵操作,催菇的目的是創造各種不利于羊肚菌繼續營養生長的條件,使其在生理層面發生改變,進而轉向生殖生長。主要包括營養、水分、濕度、溫度、光線等刺激。

圖 催菇后的原基發生
6)出菇管理
羊肚菌原基發生之后,要做好原基的保育工作。
原基發育后期至小菇形成階段,注意保持空氣濕度、空氣濕度、土壤水分的調節,避免空氣干燥和溫度驟升驟降對菇子的影響。

圖 成熟待采收的羊肚菌
7)采收和加工
當羊肚菌的子囊果不再增大,菌蓋脊與凹坑棱廓分明,重量為整個生產過程中最重的階段,肉質厚實,有彈性,有濃郁的羊肚菌香味時,即為成熟。
成熟的羊肚菌子囊果需及時采摘,若不及時采摘,極易造成羊肚菌過熟,商品性狀質量下降。

圖 新鮮采摘代售的羊肚菌
采摘后來不及銷售的鮮菇要及時干制,可用烘干機進行干制。烘干徹底的羊肚菌裝入密封的塑料袋內儲存。

圖 采摘待烘烤的羊肚菌
本文為簡易版的羊肚菌栽培技術體系,詳細參數指標和生產流程請參考《羊肚菌生物學與栽培技術》專著,該由 劉偉、張亞、何培新 編著。
劉偉授權易菇網獨家刊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劉偉授權易菇網獨家刊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