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菌、鏈孢霉,雖然名字相近,實則兩個完全不同的病害,常被一些人所混淆。
鐮刀菌是一種侵染羊肚菌菇子的病原性真菌,菌落白色,造成菇子枯萎,畸形,染病的菇子可能還有一些鐮刀菌分泌的毒素,不適合食用。
而鏈孢霉又名紅霉、粉霉、紅色面包霉、脈孢霉、面包霉等,主要爆發在菌種生產環節,菌落淺紅色粉末,擴散迅速,危害極大。
(一)癥狀
鏈孢霉對菌種生產和栽培環節危害極大,也是發生普遍的主要雜菌之一。在高溫高濕季節,病菌從菌袋(瓶)隙縫中侵入;一旦侵入,立即生長。其生長速度極快,2 ~ 3 d菌絲即達生理成熟期,很快即在其菌落部位及其周邊形成橘紅色分生孢子。此后1 ~ 2 d內菌絲能透過試管棉塞或袋口隙縫,在管口或袋口處形成一團橘紅色分生孢子堆,內含大量分生孢子,尤其是在以玉米芯、棉籽殼作培養料或摻入較多玉米粉的培養料中發生最為明顯,其癥狀在實踐中也極易識別(圖9.2.7)《羊肚菌生物學與栽培技術》。
(二)病原
危害食用菌的主要為好食脈孢霉(Neurospora sitoohila),隸屬于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球殼目、糞殼科、脈孢霉屬;無性階段隸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叢梗孢科、鏈孢霉屬(Monilia)。危害食用菌的主要是其無性階段。
鏈孢霉菌絲白色或灰色,分枝,有隔膜,適宜條件下生長速度快。分生孢子梗直接從菌絲上長出,與菌絲無明顯差異,梗頂端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細胞,卵形或近球形,無色或淡色。孢子以芽生方式形成長鏈,并可分枝為更多的孢子鏈,常使外觀呈念珠狀,故稱作鏈孢霉。菌絲生長后期也可斷裂形成分生孢子。
有性生殖產生子囊孢子。子囊殼近球形或卵形,暗褐、黑或粉紅色,簇生或散生,孔口乳狀或短嘴狀。子囊圓柱形,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初期無色透明,成熟后變為暗褐色、黑色或黑綠色,表面有明顯的縱向脈紋,脈孢霉名稱由此而來。
培養的菌落初期為白色粉粒狀,后期呈粉紅色絨毛狀。
(三)發生規律
鏈孢霉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能生存于各種有機質上,尤其在棉籽殼、玉米芯等有機物中極易發生。該菌喜高溫高濕,溫度在25 ~ 35℃、培養料含水量60% ~ 70%、pH 5 ~ 8時生長快速良好,并迅速形成粉紅色分生孢子團,故以春天、夏季和初秋發生較多。在缺氧條件下如密閉的玻璃瓶中菌絲生長稀弱,難以形成分生孢子;但在瓶、袋口處氧氣充足的條件下能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團。熟料栽培一般比生料栽培發病要重。病菌以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工具及人員操作等進行傳播和蔓延。
(四)防控方法
1)注意環境清潔衛生。
2)防止棉塞受潮。可在蒸汽滅菌時用牛皮紙或雙層報紙包扎棉塞,滅菌完畢趁熱出鍋,使棉塞表面水分及時蒸發,營造相對干燥環境;
3)發現個別菌袋有鏈孢霉菌絲,立即用薄膜袋套上,放入灶膛燒毀。菌床發現危害,可用新鮮石灰粉覆蓋于患處或直接干凈的土壤掩蓋;
4)外源營養袋染菌后要及時撤走,防治污染源擴散。
劉偉授權易菇網獨家刊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鐮刀菌是一種侵染羊肚菌菇子的病原性真菌,菌落白色,造成菇子枯萎,畸形,染病的菇子可能還有一些鐮刀菌分泌的毒素,不適合食用。
而鏈孢霉又名紅霉、粉霉、紅色面包霉、脈孢霉、面包霉等,主要爆發在菌種生產環節,菌落淺紅色粉末,擴散迅速,危害極大。
(一)癥狀
鏈孢霉對菌種生產和栽培環節危害極大,也是發生普遍的主要雜菌之一。在高溫高濕季節,病菌從菌袋(瓶)隙縫中侵入;一旦侵入,立即生長。其生長速度極快,2 ~ 3 d菌絲即達生理成熟期,很快即在其菌落部位及其周邊形成橘紅色分生孢子。此后1 ~ 2 d內菌絲能透過試管棉塞或袋口隙縫,在管口或袋口處形成一團橘紅色分生孢子堆,內含大量分生孢子,尤其是在以玉米芯、棉籽殼作培養料或摻入較多玉米粉的培養料中發生最為明顯,其癥狀在實踐中也極易識別(圖9.2.7)《羊肚菌生物學與栽培技術》。

危害食用菌的主要為好食脈孢霉(Neurospora sitoohila),隸屬于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球殼目、糞殼科、脈孢霉屬;無性階段隸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叢梗孢科、鏈孢霉屬(Monilia)。危害食用菌的主要是其無性階段。
鏈孢霉菌絲白色或灰色,分枝,有隔膜,適宜條件下生長速度快。分生孢子梗直接從菌絲上長出,與菌絲無明顯差異,梗頂端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細胞,卵形或近球形,無色或淡色。孢子以芽生方式形成長鏈,并可分枝為更多的孢子鏈,常使外觀呈念珠狀,故稱作鏈孢霉。菌絲生長后期也可斷裂形成分生孢子。
有性生殖產生子囊孢子。子囊殼近球形或卵形,暗褐、黑或粉紅色,簇生或散生,孔口乳狀或短嘴狀。子囊圓柱形,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初期無色透明,成熟后變為暗褐色、黑色或黑綠色,表面有明顯的縱向脈紋,脈孢霉名稱由此而來。
培養的菌落初期為白色粉粒狀,后期呈粉紅色絨毛狀。
(三)發生規律
鏈孢霉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能生存于各種有機質上,尤其在棉籽殼、玉米芯等有機物中極易發生。該菌喜高溫高濕,溫度在25 ~ 35℃、培養料含水量60% ~ 70%、pH 5 ~ 8時生長快速良好,并迅速形成粉紅色分生孢子團,故以春天、夏季和初秋發生較多。在缺氧條件下如密閉的玻璃瓶中菌絲生長稀弱,難以形成分生孢子;但在瓶、袋口處氧氣充足的條件下能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團。熟料栽培一般比生料栽培發病要重。病菌以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工具及人員操作等進行傳播和蔓延。
(四)防控方法
1)注意環境清潔衛生。
2)防止棉塞受潮。可在蒸汽滅菌時用牛皮紙或雙層報紙包扎棉塞,滅菌完畢趁熱出鍋,使棉塞表面水分及時蒸發,營造相對干燥環境;
3)發現個別菌袋有鏈孢霉菌絲,立即用薄膜袋套上,放入灶膛燒毀。菌床發現危害,可用新鮮石灰粉覆蓋于患處或直接干凈的土壤掩蓋;
4)外源營養袋染菌后要及時撤走,防治污染源擴散。
劉偉授權易菇網獨家刊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