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分享了羊肚菌的重要真菌性病害,霉菌性枯萎病,其主要病害特征是菌蓋侵染為主,發病部位空洞化、枯萎,最終造成整個菇子畸形,喪失商品形狀。今天,我們再來分享一個羊肚菌栽培生產中重要的病害——鐮刀菌。這也是近年來被系統研究鑒定過的羊肚菌真菌性病害(Guo et al. 2017)。
鐮刀菌的主要發生環節在出菇階段,此時豐收在握,而一旦爆發,菇子的商品性狀和經濟價值大打折扣,且有大面積爆發蔓延特征,危害將相當嚴重。同時需要說明的是,鐮刀菌的一些種會分泌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誤食后會引起惡心、嘔吐等不良癥狀,食用時需加以注意,避免食用感染了雜菌的菇子,也勿使染病的菇子再流通到市場。
(一)癥狀
鐮刀菌是羊肚菌子囊果的病原菌,常發生在高溫高濕天氣,主要以菌柄致病為主,病情嚴重時可蔓延至菌蓋部分。感染部位初期菌柄發紅、金黃色、淺棕色圓斑,隨后形成白色絨毛狀菌斑,后期侵染部位收縮,變成空洞狀,可引起子囊果畸形。
(二)病原物
鐮刀菌屬(Fusarium)又稱鐮孢霉屬。在分類學上,鐮刀菌屬無性時期原屬于半知菌亞門,瘤座菌目。菌絲有隔,分枝。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有兩種形態,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至柱形,有1~2個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或長柱形,有較多的橫隔。鐮刀菌的有性時期分別屬于肉座菌科(Hypocreaceae)的赤霉屬(Gillerella)、叢赤殼屬(Nectria)、麗赤殼屬(Calonectria)和小赤殼屬(Micronectriella)等。除Gillerella zea 極為常見和易培養外,大部分種類在培養基上較少形成子囊殼,而且有些種類至今未發現有性時期,因此在鐮刀菌鑒定上主要根據無性時期的形態特征。

鐮刀菌的分生孢子主要有幾種類型:1)小型分生孢子:形態多樣,多為單細胞,少數為1-3分隔;形狀有卵形、橢圓形、腎形,少數為瓜子形,梨形,紡錘形,啞鈴形,披針形等(圖9.2.1 右圖《羊肚菌生物學與栽培技術》);2)大型分生孢子:散生于氣生菌絲上或生于分生孢子座上、粘孢團及粘滑層中。形狀多樣:有鐮刀形(圖9.2.1中圖《羊肚菌生物學與栽培技術》)、桔瓣形、長筒形、紡錘形等;3)厚垣孢子:形成于菌絲及分生孢子中,通常為圓形或卵圓形,壁光滑或有突起,絕大多數無色,少數褐色,肉桂色,多生于菌絲的頂端或中間。這都是用于準確鑒定鐮刀菌的典型形態特征。
(三)發生規律
栽培生產中,環境溫度>25℃,容易造成鐮刀菌等雜菌的侵襲,特別是侵襲外源營養袋。
鐮刀菌也是羊肚菌子囊果的內生真菌和致病菌。發病初期,感染部位以菌柄為主,也會侵染菌蓋組織,侵染部位出現白色菌絲物,25℃以上的高溫高濕天氣,可在3 ~ 5 d長滿整個子囊果,并具有大面積擴散爆發的潛能,最終導致發病部位萎焉、子囊果畸形,嚴重影響羊肚菌品質。感染了鐮刀菌的子囊果不能再繼續食用,因鐮刀菌可產生鐮刀菌毒素,食用后可導致患病或不適,一些食用了羊肚菌后產生的嘔吐、過敏癥狀可能與這種雜菌的感染有關。
(四)防控方法
目前未有明確的藥物防治策略,主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策略進行防控。
1)及時清掃菌種生產環節的廢棄物,如發現污染源,應立即清掃干凈,并掩埋或焚燒,避免廢胡亂丟棄棄物;
2)定期及時檢查菌種發菌情況,篩查可能的污染菌種;
3)拌料均勻,特別是麥粒浸泡徹底、木屑谷殼不易吸水的材料確保水分合適,確保酸堿度合適;
4)栽培生產環節,土地要提前翻耕、暴曬,并施撒生石灰,起到預防控制的目的;
5)使用過的外援營養袋也不能隨意丟棄,可晾曬或漚堆后作為農家肥使用;
6)避免高溫高濕事件發生;
7)土地輪作或換地。
劉偉授權易菇網獨家刊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