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楚良 本報記者 劉鑫 文/圖
“妹子,不管別人咋個說,木耳少了40元一斤,絕對不要賣!”6月17日,宣漢縣雙河鎮中捻村,黑木耳種植戶黃明聰對同行周艷說。原來,正值黑木耳收獲時節,不少客商前來收耳,出現相互壓價現象,周艷和黃明聰正商量如何應對,確保今年黑木耳增收。
2008年以來,宣漢縣大力推廣“棒改袋”袋栽黑木耳種植項目“三年三大步”發展:2008年啟動項目示范生產40萬袋;2009年集中展示生產400萬袋;2010年強勢推廣生產5600萬袋,三年時間,袋栽黑木耳助農增收效益明顯,不少農戶年收入達到五六萬元。
棒改袋 一舉多得收益高
黑木耳傳統種植方式是采用青杠木段料為基材,兩至三年才能收耳,段料使用壽命不超過3年,對森林資源破壞嚴重,且見效慢。袋栽黑木耳使用按比例混合好,經過熏蒸消毒、發酵培育的雜木屑袋料,一年一收耳,效率提升了一倍不說,袋料還可循環使用,“老料”更是上好的肥料,對種植戶而言可謂一舉多得。
袋栽雖好,但對已習慣棒栽技術的種植戶來說,袋栽技術卻很難掌握。為此,宣漢縣組織技術人員和食用菌種植大戶10余次赴成都、浙江等地考察學習,還帶領100余名種植戶到外地進行務工式培訓,并從浙江聘請了10名黑木耳種植專家現場指導。
2008年,黃明聰到成都、浙江學習,親眼看到當地農戶種植袋栽黑木耳走上了致富路。回家后他將3畝多黑木耳種植地全部改用袋栽技術,今年已收耳1500多公斤,依照目前市場批發價80元/公斤計算,總收益達12萬元。
“除去人工、種植成本,今年能凈賺六七萬元。這耳子,根本就不是木耳了,簡直就是金子啊!”黃明聰說。
“袋栽黑木耳的效益的確很明顯,2010年,宣漢縣發展了以雙河鎮、黃金鎮為主的8個重點黑木耳袋栽鄉鎮,涉及28個行政村,1120戶,5600萬袋。按每袋單產0.15斤計算,產量達到840萬斤,按每斤均價40元計算,產值達3.36億元,扣除成本,純收入可達2億,同時還解決了1100余戶、3000多人的就業。”宣漢縣農業局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李遠江說。
保質量 引導農戶科學種植
有了致富帶頭人,不少農戶都開始培育袋栽黑木耳。周艷家一口氣承包了10萬袋,由于缺乏經驗,黑木耳存活率只有80%。“看到黃大哥家種袋栽木耳發了財,我也準備大干一場,結果心起大了,種得多賺得卻不多。”周艷說。
“種植袋栽黑木耳,決不能想著"一口吃個胖子",要量力而行。”雙河鎮黨委書記王勇說,袋栽黑木耳袋料,有一整套嚴格的生產流程,對溫度、濕度、發酵時長等有極其明確的要求,需專業技術,盲目跟風種植只會適得其反。今年雙河鎮將引導農戶科學種植,建議每人每戶承包2萬袋左右,近3畝地,要質量不要數量。
李遠江則表示今年要加大對農戶的技術指導。“我們將在園區示范成功的基礎上,推行 "單元式"發展模式,以20-50萬袋為一個種植單元,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分單元進行集中指導。同時,單元內農戶建立互助組,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實行互助,提高信息、技術等資源的利用率。還將加大與省農科院、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食品工業研究院的合作力度,開展食用菌產業技術培訓,讓更多的農戶掌握科學培育袋栽黑木耳技術。”李遠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