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茬摘完了馬上就能上市,現在已經有客戶提前預定了。”近日,在我市虎頭崖鎮溝鄧家村的食用菌種植大棚里,種植戶鄧曉東看著長勢喜人的平菇,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談及未來的發展,他信心滿滿,準備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引進更多優良品種,帶動更多村民種植食用菌,讓小小的食用菌成為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一、去年成立,已有8個品種上市
跟其他種植戶不一樣,鄧曉東這個“菇農”從決定種植食用菌起,就規劃好了合作社的發展前景。2024年,鄧曉東成立了萊州市溝鄧菇農農業專業合作社,11月份開始種植食用菌,并精心挑選了市面上需求量較大的8個品種種植。
“我們一共6個食用菌種植大棚,其中3個冬棚(朝北),3個暖棚(朝南),分別種植了猴頭菇、杏鮑菇、滑子菇、雞腿菇、花臉菇等食用菌,為了提高產量和產品的口感,分別使用了木腐和草腐兩種種植方式,并通過高等院校農業老師指導,采用了熟料栽培技術,提高食用菌的整體產品質量。”鄧曉東開心地表示,規模化、專業化的種植模式,讓他的食用菌在虎頭崖鎮一下子打開了出路,在萊州市也有了名望。
從2025年2月份開始,鄧曉東和工人們天天忙著一茬又一茬的“收菇”“出菇”。一個菌棒能出4—5茬菇,可以持續“出菇”到6月份。鄧曉東在6個大棚里共培植了15000個菌棒,總產量預計在2萬公斤。
“你聞聞這個,是不是菇味非常濃厚醇香?”鄧曉東向記者介紹,這個品種可是個寶貝,它名字叫金頂側耳,老百姓俗稱為榆黃蘑,不少顧客采購的時候指名要榆黃蘑。
二、每天賣50公斤,周邊村民跟著學習
勤學好問的鄧曉東會經常跟高等院校農業老師請教問題,在技術提升的同時,他還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銷售渠道。除了傳統的線下批發、零售,鄧曉東這個“菇農”還搭上了電商的“快車”,通過手機上的網絡平臺將新鮮的食用菌銷往各地。
“食用菌類有個缺點就是不易保存,跟草莓差不多,這就需要我們‘出菇’后迅速賣掉。這幾天‘出菇’量大,在萊州當地我們每天能銷售50公斤菇,給市民的餐桌提供新鮮、綠色、放心食用的菇,目前這種平菇的市場售價在10元每公斤,經常購買的都是回頭客。”鄧曉東介紹,他也會直接和消費者對接,及時了解市場需求,調整種植品種和產量。
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讓鄧曉東這樣的種植戶嘗到了甜頭,也逐漸走上了致富路。鄧曉東不忘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他坦言,現在食用菌種植大棚比過去先進很多,管理簡單易學,只需要每天晚上給大棚澆水提高濕度即可,而且菌棒都是用農廢產品做的,例如玉米棒,就是制作菌棒的原料,對于村民來說,如果能夠學習從事菌棒制作、菌種接種、蘑菇采摘等工作,就等于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會給家庭帶來可觀的收入。
“我在食用菌大棚里干活,一天能掙一百多塊錢,還能照顧家里,比出去打工強多了。”工人鄧大姐笑著說。
據了解,為推動食用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虎頭崖鎮政府積極發揮引導作用,一方面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為菇農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另一方面,加大對食用菌產業的扶持力度,在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種植戶擴大規模、提升品質。
如今
虎頭崖鎮的食用菌產業
已頗具規模
多個品種暢銷市場
成為當地農業產業的一張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