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拂過,綠意環繞的迷壩鄉馬蓮咀村黑木耳種植基地里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一簇簇肥嫩的木耳正沐浴在陽光下,綻放出朵朵“致富花”。初夏已至,康縣迷壩鄉黑木耳迎來今年“頭茬”采摘,基地里的負責人王玉花正忙著采摘,看著長勢喜人的木耳樂呵呵地說:“今年雨水充足,木耳長得很肥碩,產量好,我們合作社用工都是本地村民,長期工人有17人,零時工有30多人,一年能帶動脫貧戶56戶,村民們既能照顧老人和小孩,又能補貼家用,兩全其美。”
近年來,迷壩鄉因地制宜,采取“電商+基地+合作社+農戶+市場”模式發展食用菌黑木耳產業,充分盤活村內閑置資產,實現了讓土地增值、農民增收、村集體增速的目標。“迷壩鄉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目前,共發展了300余戶農戶從事黑木耳種植產業,產值200余萬元,黑木耳種植已成為了群眾持續增收的特色產業,不僅帶動迷壩鄉周邊村民就近務工,促進農民穩定增收,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迷壩鄉人大主席王美介紹道。
康縣南端,陽壩鎮焦家坡村的田埂上,種植戶李明英邊采摘邊說道:“我們家今年種植木耳48余架,已經采摘了200斤,預計還能采摘200余斤,自從有了木耳產業,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將閑置土地打造成增收的‘聚寶盆’。”陽壩鎮前山村黨支部書記李紅濤介紹:“去年我們合作社種植青崗椴木木耳2000架,今年擴大發展1000余架,預計產5800斤木耳,銷售收入28萬元。”
一方產業帶動一方百姓致富,康縣小小黑木耳,“種”出的致富路,讓群眾在家門口吃上了“產業飯”。康縣將進一步發展黑木耳產業,以“產業品質美”為主攻方向,不斷優化區域布局和種類結構,進一步將產品做精做細,打造特色品牌,推動黑木耳產業成為長期穩定增收的優勢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