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國際食用菌育種與產業促進研討會在常山開幕,來自7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30余名專家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擘畫菌菇產業發展新藍圖。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云南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克勤,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主席、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譚琦,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郭良棟致辭。
作為中國食用菌之鄉,常山的食用菌產業底蘊厚重、基礎扎實,曾是我國猴頭菇產業人工栽培發祥地。近年來,常山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發展,在種植端、加工端、研發端、銷售端全面發力,已擁有復方猴頭膠囊(顆粒)、猴頭菇貢面、猴頭菇超細粉等深加工產品20余款,食用菌產業正朝著特色化、品牌化之路大步邁步。
被譽為“蕈菌學之父”的瑞典文學與科學院院士、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張樹庭教授為大會特別題詞:“菇山無疆”。活動現場,還為多家協辦單位進行授牌,并宣布中國菌物學會常山服務站正式啟動。該服務站由中國菌物學會和浙江天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設,旨在發揮中國菌物學會技術、資源優勢,對常山縣食藥用菌產業的制棒工藝、周年化栽培、精深加工和菌文化建設等進行科研創新,進一步開展技術攻關、良種選育、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基地建設等,促進常山縣食藥用菌實現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我1985年就參加工作了,一直在食用菌的行當里面。那個時候常山就已經很有名了。常山在猴頭菇的生產上面,在整個業界當中還是被認可的。”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主席、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譚琦稱,自己是第二次來到常山,這次的國際食用菌育種與產業促進研討會在常山召開,對今后常山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將有較大的幫助。
據悉,此次會議由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和中國菌物學會共同主辦,縣農業農村局、易菇網承辦,中國菌物學會菌文化分會、海峽兩岸菇業聯誼會、浙江省食用菌裝備協會等協辦。大會分為主旨報告和高峰論壇兩大部分,來自國內外的專家教授、業界精英圍繞“食用菌育種與產業促進”主題,進行主旨發言,開展互動交流,廣泛對接合作,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常山山清水秀,非常適合野生菌的生長。浙江本身有山有水,人們也非常注重環境,所以我覺得這邊的野生菌應該會是非常豐富的。”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XU JIANPING說。
“我認為就自然資源而言,常山是一個好地方,我認為當地人可能會接受這種多樣化的做法和行業,并將新型產品帶入常山。”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Timothy Y. James從分類學角度出發,深度剖析了菌系重組和種群生物學推斷理論。交流過程中,Timothy Y. James坦言,他對常山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深感震撼。
依托本次研討會,常山將與國內外食用菌專家學者搭建起溝通的橋梁,進一步探索食用菌產業多元融合的新路子。下一步,常山將重點培育打造工業園區的食用菌深加工基地、浙西珍稀特色菌園、菌光互補三產融合文旅綜合體示范基地、食藥用菌生產示范基地、羊肚菌高效栽培示范基地、黑木耳“稻—耳”輪作“千斤糧萬元錢”示范基地6個浙西特色示范基地,推動常山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