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豐望鄉柏樹村的蘋果樹大多數都被砍了!”柏樹村緊鄰天水市麥積區,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發展林果業的最佳適宜區,已有多年蘋果種植歷史,蘋果可是該村的主導產業。
看著記者疑惑的眼神,清水縣豐望鄉黨委書記李榮宏解釋說,柏樹村的蘋果樹大多都是十幾年前種的,隨著果樹老化、品種退化,結出的蘋果又小又不好吃,連續幾年投入大于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破繭突圍?成了柏樹村急需解決的難題。一籌莫展之際,幾位村民首先找到了突破口,把老果樹砍了開始種植木耳。
2018年一個偶然的機遇,村民張小斌聽到天水市麥積區黑木耳種植經濟效益小有名氣,于是2019年牽頭成立了清水縣柏強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組織社員投資100多萬元,建成現代化吊帶種植大棚5座,晾曬棚4座,并果斷擇優引進東北野生黑木耳菌基,在柏樹村種植起了東北黑木耳。
“2019年小規模試驗種植,2021年開始大規模發展。我們種植的黑木耳品種更優,口感和顏色比東北野生黑木耳更勝一籌,已注冊了‘豐望黑木耳’品牌。為進一步確保群眾端穩黑木耳種植這個‘金飯碗’,我們通過‘合作社+致富能手+農戶’的方式,又陸續新建標準化吊掛式木耳大棚17座,到今年底將建成20座。每座大棚按兩茬采摘,預計凈收入可達10萬元,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戶均增加收入2000多元。”合作社負責人張小斌介紹說。
小木耳成就了大產業。4月中旬,記者走進豐望鄉松家河流域木耳產業園看到,一排排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大棚內一排排菌棒從棚頂垂直墜下,排列有序。菌棒上,一朵朵肉嘟嘟、黑茸茸的木耳剛露出頭,長勢十分喜人。同時,王楊村的木耳大棚也正在建設當中,預計4月底全面竣工。
“近年來,豐望鄉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搶抓清水縣10億級食用菌全產業鏈建設機遇,全力做好延鏈補鏈強鏈文章。按照‘沿河筑堤、沿堤建棚、按棚種耳’的思路,在松家河流域續建木耳大棚30座,整合發展松家河流域100座木耳大棚,力爭打造清水縣最大的食用菌產業園,夯實全鄉農業產業發展基礎,多元化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遍地開花’。”李榮宏介紹說。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今年,清水縣多管齊下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其中產業發展方面下達項目49個,到位資金約1.35億元;鄉村建設方面下達項目5個,到位資金0.1187億元。截至目前,已開工項目54個,開工率96%。一季度,清水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完成3431元,增長12%。在設施農業上,依托第一批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在15鄉鎮20村新建大棚720座434畝。目前各鄉鎮均已啟動建設,預計6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務并投入使用。
近年來,清水縣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科學謀劃、精準施策,聚焦全縣“一地兩區”發展定位,大力發展“六大特色板塊”,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和帶動群眾增收為目標,把發展設施農業大棚蔬菜種植作為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過不斷完善設施農業基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廣大農戶打造增收致富的“聚寶盆”,讓大棚種植戶們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增收基礎。
責任編輯: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