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動,千枝吐翠。
四月的紅崖河畔,從產業園區到加工車間,從項目建設現場到產業示范大棚,處處涌動著蓬勃生機。
當地合作社通過認購托管菌棒實現集體經濟增收壯大,本地種植大戶通過聯營聯建實現發展降本增效,傳統農民通過技能培訓成為行家里手,返鄉青年在田間地頭里施展本領抱負……這些都是兩當縣左家鄉積極探索產業轉型新路,堅持產業升級與就業提質兩手抓,以黨建引領為抓手,通過“菌業聯盟”繪就了一幅幅村強民富的生動圖景。
今年來,左家鄉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持續深化黨建引領,聚集區域產業優勢、主動抱團發展,高效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左家鄉食用菌產業聯盟,推進傳統農業向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轉型。
“一個人富不是富,一個村強不算強。打造食用菌產業聯盟,是我們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壯大特色產業,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一次重要嘗試。”左家鄉黨委書記劉錄軍說道。
“村企聯建”推動雙向發展
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
位于大莊村的德源菌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是左家鄉食用菌產業聯盟的核心示范企業。該企業擁有占地200畝的現代化食用菌產業園,配備智能化方艙、無菌菌種車間等現代化生產設備,年生產能力達1000萬棒菌棒,產出鮮菇7650余噸,干品660噸,總產值超過8000萬元。
今年三月,從該園區生產的3200斤黑木耳和13800斤香菇,被出口到歐洲。其中有一部分的香菇,就產自于聯盟成員之一的大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食用菌大棚。
“通過加入菌業聯盟,進一步拓寬了集體經濟發展的渠道,能夠有效擴大集體經濟的產業規模和覆蓋面,這為我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來了很好的機會。”大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杜月喬說道。
食用菌產業聯盟,是左家鄉創新“黨委統籌、支部牽頭、企業帶頭、各方參與、通力協作”發展思路,通過“龍頭企業+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戶”發展模式,促進信息共享、產業共管、發展共贏,充分發揮核心企業示范帶頭作用,引領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的重要平臺。
今年來,德源菌農業、黃波菌業積極參與左家鄉食用菌產業聯盟,向全鄉4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提供標準化大棚、合格菌棒,并配套相應生產設備。合作社在企業的指導下,委托產業經濟人進行種植和管理,產品統一交企業回收,所得收入在扣除菌棒成本和管理服務費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委托經濟人按約定的進行收益分成。這一模式使得村級合作社實現收入與凈收益雙增收。
“企社聯建”助力降本增效
技術是生產的關鍵,“種子”是發展的根本。
每一個菌棒就是一顆“種子”。菌業聯盟的發展前景、資源優勢和專業平臺,以及企業提供的高品質菌棒、現代化設備和全周期技術服務,為當地種植大戶帶來了極大的信心,吸引了一批本地的食用菌種植大戶加入
“今年我一共認購了28個標準化食用菌大棚,計劃種植香菇15萬袋左右。每個菌棒我只需要支付1塊錢的本錢進行認購,等到采菇之后,企業會對我們菌菇進行回購,每個菌棒平均產值在8元左右,扣除生產成本及勞務費,每個菌棒的凈利潤不低于2塊錢。”兩當彥軍農業綜合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殷彥軍算了一筆賬。
聯盟企業統一菌種供應、統一技術規程、統一品質標準的集約化管理。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分工協作,將傳統分散種植升級為規模化現代農業,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該模式減少了農民合作社生產投資成本,同時,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降低了產業發展風險,確保農民合作社持續穩定增收,有效帶動當地務工人員就業增收。
聯盟發展更有力量。在菌業聯盟大平臺、大資源、大保障的吸引下,成員數量達到10個,菌業聯盟示范作用顯著、發展動能強勁、品牌特色彰顯,為區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企戶聯營”實現增收就業
就業不用去遠方,家鄉就是好地方。
在產業園區的責任棚里,權坪村村民王小虎正在檢查菌包的出菇情況。“以前在外地打工,雖然每月能掙四五千塊錢,但是離家很遠,背井離鄉的滋味很不好受,現在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收入穩定還能照顧到家人。”
產業園區的食用菌種植棚,除去企業自主經營的種植棚,其余的聯盟成員經營的菌棚分別被掛上了村級合作社增收棚、農民合作社示范棚、黨員責任棚和返鄉青年創業棚的牌子。這些牌子不單是區分的標識,更為本地居民和返鄉青年搭建了創業平臺,是他們發展的“希望田”。
“通過現代化的生產體系,農戶種植菌菇單棚產量大幅提升,菌棒污染率持續降低,種植成功率和產品優質率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德源菌業負責人吳斯光說道。
通過土地流轉、合作聯營、帶動就業等方式,園區周邊的農戶實現了就業增收雙提升,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在家門口發展產業的夢想,讓廣大群眾對未來更有奔頭,對生活更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