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邸金記者王斌報道五月時節,在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臣祥菌業公司,菌菇棚里菌棒排列整齊,一朵朵飽滿潔白的菌菇惹人喜愛。來自天津農學院的班立桐教授正在觀察菌菇的長勢。“這是今年在班教授的指導下培育的新品種—白靈菇。”臣祥菌業的負責人曾寶成告訴記者,白靈菇的成功引進落地,為武威市食用菌產業再添“生力軍”,更為當地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白靈菇肉質細膩、營養豐富,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市場前景廣闊,但其對溫度、濕度及栽培技術要求較高。”作為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近年來,班立桐教授一直“鐘情”于白靈菇產業對當地的經濟效益提升。為了克服白靈菇在高海拔地區的適應性難題,班立桐帶領團隊,結合天祝縣氣候特點開展了近三年的跟蹤試驗,通過改良菌種和優化栽培配方,團隊為白靈菇“定制”了一套獨特的管理技術,成功破解難題。“首批試種的10畝長勢喜人,單菇重量可達250克以上,達到國內優質標準。”曾寶成表示。
有科技助力,小菌菇也能發展大產業。近年來,武威市依托冷涼氣候和獨特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目前已形成香菇、羊肚菌、滑子菇等十余個品種的多元化種植格局。據天祝縣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負責人劉國棟透露,如果開展大面積推廣種植,該縣每畝白靈菇的年產值將超10萬元,將有效帶動農戶就業增收。
“我和團隊將持續為武威提供技術支撐,推動食用菌產業進一步邁向標準化和品牌化。”在生機盎然的菌棚里,班立桐教授和曾寶成討論起建設白靈菇保鮮與深加工生產線的問題,菌棚外,武威市“中國高原食用菌之鄉”的產業藍圖愈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