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天祝縣立足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和區位優勢,堅持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突出全產業鏈開發,深度推進食用菌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精細化發展。至2022年底,全縣袋栽食用菌5000萬袋、畦栽30萬平方米,產量4.55萬噸,實現產值4.69億元,輻射帶動全縣4386戶1.75萬人,戶均增收2.5萬元,人均增收6250元。
夯基礎、建平臺,增強產業發展動能。強化政策引領。2017年以來,相繼出臺《天祝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天祝縣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食用菌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2021-2023)》等文件,對符合驗收標準的農戶、合作社、企業,通過菌棒補助、一次性獎勵等方式,激發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積極性,鼓勵支持規模種植、生產線引進、菌糠回收利用、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補齊產品加工、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等短板,推動食用菌產業從提質增效向高質高效轉變。擴大產業規模。先后建成天滬香菇雙創產業園、臣祥滑子菇產業園、瑞珍秀珍菇產業園等6個食用菌產業園,培育龍頭企業4家、專業合作社22家、家庭農場23家,有力帶動食用菌規模化發展、工廠化生產,初步形成了集菌種培育、菌棒生產、出菇采收、烘干加工、冷鏈物流為一體的現代食用菌產業鏈。2022年在松山鎮新建食用菌棚3000座,計劃利用2-3年時間在全縣建成食用菌大棚1萬座,努力將南陽山片打造成為西北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加工、交易基地。創新發展模式。積極探索推廣“鄉村振興公司+合作社+農戶”新模式,以擴量帶戶為目標,強化菌棒生產供應,全縣已建成6家菌棒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6000萬袋。依托食用菌產業園,完善“產業園+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聯動發展機制,健全由企業統一生產供應菌棒、技術服務指導、產品保底價回收的“訂單+保單”風險保障機制,實現菌棒大小、菌種質量、技術服務、收購標準、公共品牌“五個統一”。
強鏈條、擴市場,打響特色產業品牌。延伸產業鏈條。實施松山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項目(二期),投資4416.11萬元,建設食用菌試驗示范基地、菌種繁育車間、精深加工車間各1處,新建大棚50座,配建3000座大棚供電設施。新建集中栽培區,配建食用菌冷藏、保鮮等加工車間,開展冷鏈分級、干制、包裝等精細加工,開發食用菌脆片、凍干食品等初加工產品,逐步拓展蘑菇醬、食用菌面膜等精深加工高端產品,聯動發展冷鏈倉儲、篩選包裝、配送運輸等服務業,促進延鏈補鏈強鏈。拓寬銷售渠道。建立健全食用菌產品營銷網絡。目前,滑子菇、海鮮菇、羊肚菌、赤松茸等10余種優質菌種銷往北京、上海、西安等全國一線城市的大中型蔬菜市場。實施品牌戰略。選育適宜本地發展的食用菌優良品種,栽培品種從2003年的3個增加到現在的11個,品種結構呈現多樣化、高端化、珍稀化發展趨勢。
強科技、提質效,促進群眾穩定增收。深化院企合作。邀請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科學院食用菌規劃領域專家調研指導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力爭在技術人才交流培養、食用菌產業規劃設計等方面獲得更大支持。建立“行政督導+專家服務團隊”工作推進機制,積極與甘肅省農業工程技術研究院、天津農學院等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聯手合作,加大科技成果引進和轉化力度。截至目前,累計引進羊肚菌、香菇、大球蓋菇等食用菌新品種36個,開展食用菌栽培技術示范6個。加強技術研發。成立天祝縣高原食用菌研究院,開展“天祝縣香菇全生物可降解保水內袋”“天祝縣富硒香菇生產”“羊肚菌、赤松茸多層架畦栽”等試驗9項(次),采集野生山菌樣品18個,制作珊瑚菌、草地蘑菇等菌類標本4種,成功分離紫丁香蘑、珊瑚菌、邊麻菇等野生山菌菌種4個,為全縣野生山菌種質資源保護、馴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強化科技培訓。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方式,加大科技培訓力度,不斷提升農牧民科技素養。2022年,邀請高校、研究院專家開展教學指導8場(次),開展實用技術專題培訓6期、集中培訓20場(次)。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和群眾主體作用,引導群眾擴大種植規模,進一步放大“特”的優勢、提高“產”的效益。預計到今年底,全縣食用菌種植規模可達1億袋以上、畦栽達50萬平方米以上,總產量達10萬噸以上,總產值達10億元以上,帶動5600戶2.4萬余群眾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