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驟降,三門峽秋意更濃。10月8日,在盧氏縣杜關鎮民灣村的香菇種植基地,一朵朵肥厚的香菇已經到了成熟季,大棚內一派熱鬧的豐收景象,菇農們個個喜笑顏開。
高標準大棚“保駕護航” 一年四季都可產出鮮香菇
10月中旬的氣候和濕度正是香菇出菇的好時節。走進盧氏縣杜關鎮民灣香菇種植基地的菇棚,一股濃濃的香菇味兒迎面撲來,菌棒上新出的香菇密密匝匝、探頭探腦,煞是喜人,菇農們正從菌棒上將香菇一朵朵采摘下來,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
該基地負責人侯金鎖向記者介紹,杜關鎮民灣香菇種植基地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的配套產業基地。目前有香菇大棚218個,打破了傳統的春種秋收種植模式,該香菇種植基地一年可以上架兩批菌棒,每批300萬袋,每一個菌棒可以出4—5茬香菇,持續時間為4個月到5個月,所以在民灣村的香菇種植基地,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到新鮮的香菇。“我們的香菇棚根據天氣人工調節溫度,夏季搭上遮陽網,冬季加上保溫棉,從而保證棚內溫度恒定。如今,已經到了香菇出菇旺季,基地每天大概能出2萬斤香菇,一年的香菇產量在1000萬斤以上,今年香菇價格比往年都高,高質量的鮮香菇每斤價格在6塊錢以上,這樣看,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侯金鎖笑著說道。
從2017年至今,民灣香菇種植基地的香菇已經“香”飄萬里,來自上海、鄭州、江蘇、福建等地的客商們紛紛前來訂購,除了銷售原產品香菇之外,民灣香菇種植基地還用自己產的香菇生產大肉香菇餡兒餃子,拉長產業鏈,提升了香菇的附加值。
多種發展模式 帶領菇農走上致富新道路
菇農李江河在民灣香菇種植基地承包了3個香菇大棚,按照該基地推出的“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李江河種植的香菇稱得上是訂單式農業。他告訴記者:“香菇種植基地把大棚出租給我們,再把菌棒提前賒給我們,平時會隨時隨地對我們的香菇種植進行技術指導,等到出菇之后,按照市場價格和菌菇等級回收香菇時,再在香菇收成里扣除菌棒、技術指導費用等。這樣算下來,我們農戶種植香菇投資小而且銷路有保障,經營一個香菇棚一年的凈收入大概為2萬元左右,這比外出打工好太多了,大家的種植積極性都很高。”該基地設施租賃的模式讓很多村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侯金鎖告訴記者,除此之外,該基地有另外三種發展模式,第一種是合作經營模式,公司提供菌棒和大棚,負責技術服務、產品銷售和保底收益,交由農戶合作經營,確保每個農戶年保底收益不低于2萬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補齊,高出部分與公司五五分成。第二種是勞務增收模式,安排農戶在基地務工,男工每天100元,女工每天80元,年實現勞務收入2萬元以上,目前該基地已經帶動安置點及周邊群眾213人就業。第三種是訂單農業模式,農戶或合作社自己籌資建設菌棚,訂購公司菌棒自主經營,公司提供技術服務和產品回收等。
香菇作為盧氏縣的地標產品近年來廣受好評。據悉,目前盧氏縣香菇生產規模達到3.2億棒,全縣的香菇生產示范基地70余個、高標準四季出菇大棚5000余座,提升改造傳統香菇大棚7萬座,全縣香菇大棚總量近8萬座,年產香菇30余萬噸,香菇生產管理、加工、銷售貫穿全年,盧氏的香菇產業為鄉村振興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