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有生之年,在黃河兩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態安全屏障,把生態菌草業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黨的二十大代表、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談起追逐了30多年的菌草夢,仍意氣風發。
1970年,林占熺調入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他看到用椴木栽培香菇雖然能夠讓菇農增加收入,但需大量采伐闊葉林,菌林矛盾突出。“能不能以草代木?”林占熺提出這一課題。
1983年,已在福建農學院工作的林占熺,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赴長汀、上杭等閩西革命老區調研,當地農民的窮困深深刺痛了他。“能不能用食用菌產業幫助他們擺脫貧困?”林占熺再次動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心思。
同年,在沒有參考資料、儀器設備的艱苦條件下,林占熺從當地常見的蕨類植物芒萁入手,開始了實驗。
歷經1000多個日夜奮戰,1986年10月,第一朵利用芒萁培育的香菇長成。“只要有一朵香菇能長出來,就證明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是可行的。”林占熺更加堅定了最初的設想。此后,他又相繼從野草和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中篩選、培育出46種菌草,攻克了“菌林矛盾”世界難題。
1997年,在菌草技術被列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后,林占熺帶著團隊和六箱菌草種,到寧夏十幾個縣建立菌草產業扶貧示范生產基地。
如今,菌草技術已在全國31個省份506個縣(市、區)推廣應用,菌草業被福建、云南和陜西延安、貴州黔西南州等地列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菌草成了“致富草”“幸福草”。這也讓林占熺獲得中國十大扶貧狀元、全國東西扶貧協作先進個人、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等殊榮。
“我的菌草夢是脫貧夢,說到底也是生態夢。”林占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1989年開始,他率領團隊先后在黃土高坡、青藏高原、西北荒漠等不同類型的生態脆弱區,開展菌草生態治理。2013年起,他和團隊駐扎進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不斷探索用菌草防風固沙阻沙。
目前,黃河沿岸9個省區均種植菌草。烏蘭布和菌草防風治沙基地的試驗結果顯示,菌草成功固定了流動、半流動的沙地,2013年種植的菌草,其根系至今仍具有很強的固沙作用。
誕生于中國的菌草技術,沒有止步于中國。
林占熺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一個地球儀,上面密密麻麻地標著紅五星。“有紅五星的地方,就是菌草技術推廣到的國家和地區。”林占熺介紹,以巴布亞新幾內亞為起點,他的團隊已推動菌草技術在106個國家成功落地,在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示范基地,培訓國際學員上萬人。
2017年,菌草技術被列為“中國-聯合國和平發展基金”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
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后,年近80歲的林占熺更忙了。“作為共產黨員,就要為人民奮斗一輩子。”林占熺說,他和團隊正研究探索建立菌草交叉學科,推動菌草工業化利用的產業鏈,讓菌草技術造福更多民眾,讓菌草事業與祖國同行、與世界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