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七月,炎炎烈日烘烤著大地。在汪清縣,戴著遮陽帽和面罩的“耳農”們,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黑木耳采摘季。
唐乃娟與李香淑是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的采耳工。她們兩人一組,面對面穿梭在菌包堆中,一手叉起一袋菌包,一手熟練地把黑木耳摘入桶中。新鮮黑木耳被平鋪在曬棚內,在烈日下只需要一兩天就能曬干成形。
“今年木耳產量較往年至少提高了10%,品質及上品數量也有所提升。”公司相關負責人說,預計今年木耳產量能達到120噸,可實現收入約1500萬元,同比增長8%。
汪清縣地處長白山東麓,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環境和適宜的氣候,為優質黑木耳生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眼下,黑木耳已成為汪清縣致富支柱產業,全縣4萬多人從事木耳栽培等相關工作。但在過去一段時間里,由于菌包外采,菌包的產量與質量制約了汪清木耳的生產效率,不同品種的菌包分散采購存在著品控困難等諸多問題,“汪清木耳”的品牌知名度遲遲打不出去。
2021年10月,“832平臺”與汪清縣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圍繞以“汪清木耳”為代表的本地優勢農產品,合力打造“拳頭產品”。汪清縣成立了“832平臺”產業幫扶示范縣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加強農副產品貨源組織,重點提升木耳栽培、生產、加工、流通等全產業鏈各環節的產業化、標準化水平。狠抓質量安全監管,印發了《汪清縣“832平臺”供應商信用管理方案》,定期對供應產品進行抽檢,嚴把產品質量關。汪清縣還成立了“832平臺”工作專班,以產品需求為導向,借助渠道、產銷大數據優勢,以政府采購需求為引導,對“汪清木耳”等產品提出品牌化、商品化、市場化進程系統建議,帶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力爭將汪清縣打造成全國首個“832平臺”產業幫扶示范縣。
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成為了“832平臺”供應商。如今,該公司已實現了培育、栽培、采摘、晾曬、分選、包裝等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菌包在質和量上提檔升級,能夠根據市場需求按計劃生產,實現效益最大化。去年,該公司生產菌包2500萬袋,幫扶脫貧戶菌包250萬袋,省內菌包銷售1600萬袋。
通過“832平臺”穩定的銷售渠道,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派駐汪清工作組的積極協調下,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老干部局、吉林省、山東省、陜西省等多地政府機關采購單位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并根據“832平臺”建議,針對食堂采購需求推出了4斤大包裝產品。截至目前,該公司通過平臺銷售各類特色農副產品近萬單,直接帶動在廠務工脫貧戶人均月增收2500元,輻射帶動全縣近千戶“耳農”人均增收2000至5000元,推動整條黑木耳產業鏈上的參與者實現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