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東南部的廣昌縣,因“道通閩廣,郡屬建昌”而得名。這里是江西第二大河——撫河發源地,全縣森林覆蓋率70.24%,林地面積達184.2萬畝。
7月3日,筆者隨“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十周年”媒體采訪團一行走進撫州市廣昌縣。依靠良好的生態和森林資源優勢,廣昌縣近年來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點綠成金”走出一條新的富民之路。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廣昌全縣林下經濟面積達15.5萬畝,每年實現綜合產值4.2億元。
所謂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既包括林下產業,也包括林中產業,還包括林上產業。今年53歲的謝運財是廣昌縣赤水鎮人,從事食用菌種植30多年。
2016年,謝運財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距廣昌縣城5公里的旴江鎮林場租用山林,利用當地林下仿野生自然環境,發展種植樟樹靈芝、茶樹菇等食用菌及崗梅根、黃精等中藥材。截至目前,該生產基地面積達4360畝。
7月3日探訪該食用菌生產基地發現,在成片杉樹林間,一個個包裝好的木屑筒擺放成堆,靈芝從中孕育而生。謝運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過去,他在大棚種植靈芝、茶樹菇等食用菌,后“把大棚搬至大自然”,在林下種植食用菌,“林下種植的產量比大棚要低一點,但價格是大棚的3倍。”
“林下種植,很多地方都學、都在做。”謝運財稱,相比大棚種植,林下種植的環境不同,有空氣、陽光的變化,有溫差變化,菌類的肉要厚一點,口感甘甜,“口味更接近野生風味,品質好,味道好。”
轉攻林下種植,謝運財也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
據謝運財介紹,他所種植的樟樹靈芝,有藥用價值,產品銷往臺灣、上海等地,其種植的茶樹菇遠銷日本。廣昌縣官方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謝運財的上述食用菌生產基地,樟樹靈芝種植面積 260畝,每畝5000筒,共130萬筒,畝產鮮菇達3000斤,干菇300斤,一年可出菇3次,實現總產值100多萬元;茶樹菇種植面積40畝,每畝5000筒,實現產值約80萬元。竹蓀30畝,每畝產量干菇300斤,單件120元一斤,總計108萬元。雞樅菇20畝,每畝5000筒,單價120一斤,干菇一筒1兩,實現產值120萬元。虎奶菇20畝,每畝5000筒,干菇一筒1兩,單價120一斤,實現產值120萬元。
在謝運財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的林間,還利用食用菌捧堆間隙套種了崗梅根、黃精等中藥材。對此,謝運財表示,這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又增加了經濟效益。目前,基地已種植崗梅根面積達1360畝,黃精面積300畝,每畝可種200棵(黃精每畝350棵),成長期約3年,每棵產藥材約40斤,預計可實現畝產值近萬元。
在謝運財看來,林下經濟是一種新的產業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如種植靈芝,其利潤可實現3萬元/畝。
謝運財出生于貧困的農村家庭,在哥哥的帶領下,走上了種植食用菌的創業之路。謝運財介紹說,目前,他的生產基地吸收了20余名工人參與食用菌和中藥材種植生產管理(其中貧困戶2名),每人可實現月收入3600-4500元/月。
謝運財的企業發揮帶動作用,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吸納旴江鎮下湖、苦竹、立新等周邊164戶貧困戶入股基地,每年向這164戶貧困戶分紅3000元,并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實現每人每月工資收入3000元以上。同時,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赤水鎮、千善鄉、水南圩鄉、驛前鎮、長橋鄉、塘坊鎮、旴江鎮等地建立了食用菌生產基地共計7500畝,其中自建基地2500畝,訂單合作生產基地5000畝,帶動廣大菇農種菇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謝運財的食用菌生產基地是廣昌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縮影。
公開報道顯示,目前,廣昌全縣林下經濟面積達15.5萬畝,每年實現綜合產值4.2億元。在林下種植遍地開花的同時,林下養殖如火如荼,林下養殖品種多以散養雞、鴨、鵝、兔子等為主,廣昌全縣養殖面積達0.5萬畝,年產量10萬只,年產值達1200萬元。
“林下經濟是一種綠色、高效的新型經濟產業,可以實現‘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林農增收’的多贏目標。”廣昌縣林業局局長羅斌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廣昌縣林業部門將著力推動林下經濟發展,實現林下種植、養殖、旅游、康養等多種特色產業并舉,按照“公司+基地+集體經濟+農戶”模式,力爭到2025年新增林下種植面積近10萬畝,實現林下經濟綜合效益2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