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劉桂華所在的巴中市通江縣某銀耳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里,工人們正在用電鉆給處理好的段木按照規范進行打孔,以便給段木接入銀耳菌種。劉桂華告訴記者,驚蟄至春分期間,是通江銀耳接種菌種的“黃金時期”。
當天,省食用菌研究所、通江銀耳科學技術研究所聯合召開食用菌技術培訓會,指導當地特色食用菌生產管理。
“這項國家標準的實施,有助于提升通江銀耳的品質和產量是吸引我來學習和參會的地方。”會上,來自通江縣另一家銀耳生產龍頭企業的90后代表劉容說。
劉容口中的國家標準是指《段木銀耳耳棒生產規范》(下文簡稱“《規范》”),對《規范》的宣講與解讀是本次培訓會的重點內容之一。省食用菌研究所博士許瀛引介紹,四川通江、福建古田等地區為銀耳傳統主產區,分別以段木銀耳和代料銀耳兩種栽培模式為主。
2017年,由省食用菌所主持,通江銀耳所和省園藝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協作,聯合申請的推薦性國家標準《規范》立項通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21年3月正式批準發布《規范》國家標準,并于2021年7月1日實施。
在劉桂華的生產基地里,段木以“井”字型方式整齊排列,工人們將銀耳菌種接入打好的接種孔中,填滿,壓實。“這都是嚴格按照《規范》里的要求進行。”劉桂華介紹,每根段木為1米,電鉆打接種孔的孔徑為1.6厘米至1.8厘米,孔深為1厘米至1.2厘米,孔間距為8厘米,行間距為 6 厘米,呈“品”字型排列。“這樣可最大程度的利用段木,而且精確用種量。”
“從段木準備、架曬,到接種準備,再到接種,最后到發菌,通江銀耳的生產正在越來越科學和規范。”通江銀耳所推廣研究員趙樹海告訴記者,《規范》規定了段木銀耳耳棒生產的術語和定義、場地要求、生產流程、生產管理等,適用于段木銀耳耳棒規范化生產。
2021年,通江銀耳栽培種用量達160萬袋,產量(干品)為78萬斤,綜合總產值達18億元。通江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規范》的制定和實施,填補了段木銀耳國家標準空白,有利于規范和推動以通江銀耳為代表的段木銀耳生產,從而為市場提供更多高端段木銀耳產品。
當天,省食用菌研究所、通江銀耳科學技術研究所聯合召開食用菌技術培訓會,指導當地特色食用菌生產管理。
“這項國家標準的實施,有助于提升通江銀耳的品質和產量是吸引我來學習和參會的地方。”會上,來自通江縣另一家銀耳生產龍頭企業的90后代表劉容說。
劉容口中的國家標準是指《段木銀耳耳棒生產規范》(下文簡稱“《規范》”),對《規范》的宣講與解讀是本次培訓會的重點內容之一。省食用菌研究所博士許瀛引介紹,四川通江、福建古田等地區為銀耳傳統主產區,分別以段木銀耳和代料銀耳兩種栽培模式為主。
2017年,由省食用菌所主持,通江銀耳所和省園藝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協作,聯合申請的推薦性國家標準《規范》立項通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21年3月正式批準發布《規范》國家標準,并于2021年7月1日實施。
在劉桂華的生產基地里,段木以“井”字型方式整齊排列,工人們將銀耳菌種接入打好的接種孔中,填滿,壓實。“這都是嚴格按照《規范》里的要求進行。”劉桂華介紹,每根段木為1米,電鉆打接種孔的孔徑為1.6厘米至1.8厘米,孔深為1厘米至1.2厘米,孔間距為8厘米,行間距為 6 厘米,呈“品”字型排列。“這樣可最大程度的利用段木,而且精確用種量。”
“從段木準備、架曬,到接種準備,再到接種,最后到發菌,通江銀耳的生產正在越來越科學和規范。”通江銀耳所推廣研究員趙樹海告訴記者,《規范》規定了段木銀耳耳棒生產的術語和定義、場地要求、生產流程、生產管理等,適用于段木銀耳耳棒規范化生產。
2021年,通江銀耳栽培種用量達160萬袋,產量(干品)為78萬斤,綜合總產值達18億元。通江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規范》的制定和實施,填補了段木銀耳國家標準空白,有利于規范和推動以通江銀耳為代表的段木銀耳生產,從而為市場提供更多高端段木銀耳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