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冬日暖陽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合水鎮興旺壩區稻耳輪作基地里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120余名當地群眾分散在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黑木耳菌棒叢中,熟練地將菌棒上成熟的黑木耳摘下裝入各自的桶內。
“一天80塊錢,馬上就要過年了,閑著沒事正好來找點‘零花錢’。”正在基地務工的香樹坪村村民李登平表示這個距離他家不到1公里的黑木耳基地,如今每個月可以給他帶來2000多元的務工收入。“不僅我們村,這個基地臨近的興旺、大昔、木臘等村的人都在這里務工。”
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2021年圍繞全縣“2+N”產業布局,合水鎮對集中連片的土地進行統一規劃,通過財政投入260萬,企業自籌300萬,在興旺壩區新建“稻耳輪作”基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食用菌產業。
基地占地192畝,共發展黑木耳140萬棒,項目采取“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施。項目成品由菌棒生產企業按照市場價回收,結合校農結合產銷體系,確保菇農利益。
同時,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根據黑木耳和水稻的生產周期,該基地通過稻耳輪作的栽培模式,讓“閑田”變成“增收田”。
“全年種植黑木耳和水稻預計實現產值588.8萬元,實現利潤117.8萬元。”基地負責人楊波介紹,黑木耳廢菌渣作為優質有機肥還田后,還可減少化肥施用,改良土壤,實現糧食增產。
據了解,項目的實施,解決了周邊100人以上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帶動群眾實現勞務收入15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