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縣地處豫西伏牛山腹地,森林覆蓋率高,晝夜溫差大,是發展香菇種植的優勢生態區。自2018年開始,河南省農科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利用河南省“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食用菌專項實施的有利時機,選擇盧氏縣作為項目實施的示范基地。通過3年來的發展,盧氏縣香菇生產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一批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應用,推動盧氏縣香菇工業化生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香菇菌袋工廠化生產
實現綠色高效
以“四優四化”科技支撐項目為基礎,河南省農科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3年來在盧氏縣示范了52個香菇品種,通過示范“香菇集約化制棒周年出菇技術”,篩選出了適宜盧氏縣當地生產的香菇品種,示范規模超過3000萬袋,預期經濟效益3億元,帶動困難群眾2000戶。同時在盧氏縣建設了3個示范基地,指導了5個新型職業農民,建立香菇標準化周年出菇管理大棚,安裝了環境自動監控裝置,并制訂了量溫施策技術方案,以此推動了盧氏縣香菇老產區種植模式逐漸轉變,推動了盧氏縣香菇產業綠色發展。
香菇出菇周年均衡實現初步目標
通過設計適合周年出菇的專用大棚,雙層遮陽網覆蓋,夏季降溫,冬季升溫,實現溫度可以調控。采用層架式出菇的模式,根據需求定量擺放菌袋,科學調控每日的鮮菇產量,實現周年均衡出菇。
創建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生產模式。引進全自動香菇菌棒生產線,建設工廠化制棒龍頭企業兩個、制棒合作社10家,日產香菇菌棒11萬棒,在5個鄉鎮新建標準化出菇基地18個,在對全縣氣候分析的基礎上,對出菇大棚做了一些技術改造,新建標準化大棚3000個,改變了當地一年一季生產香菇的習慣,把出菇期拉長到9個月以上,實現了香菇周年出菇、四季鮮銷,香菇單袋產量提升10%,綜合效益提升15%。
生產技術高質量實現快速升級
在盧氏縣建立良種繁育開發中心兩個,為企業提供優良食用菌品種10個,提供4組周年香菇品種搭配組合菌齡“長—短”+溫型“高—低”,在全縣13個鄉鎮、1060個大棚示范超過1.2億棒,全縣香菇優良品種使用率提升50%。截至目前,全縣建成香菇標準化大棚4900個,滿荷規
模達4.9億棒,從業人員達20萬人,當前香菇生產規模已經達到2.54億棒,與西峽、泌陽共同居全省香菇生產第一梯隊。
香菇標準化大棚的普及帶動出菇管理實現標準化,溫度、濕度、光照、空氣全部實現了信息化管理,搭配信聯網大數據管理平臺,全縣50%香菇實現產品質量可追溯,香菇標準化生產率達60%以上。全縣新建食用菌加工企業5家,新建食用菌交易市場1個,逐漸走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道路,推廣的“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合作社自建菇棚供農戶使用,農戶購買公司菌棒發展生產,公司跟蹤技術服務,不低于當地
市場平均價格回收產品,利潤部分合作社和農戶五五比例分成,將農戶緊密嵌入到產業鏈條。
在河南省農科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下,盧氏縣香菇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菌棒不出菇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香菇菌種質量和產量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提高,同時建立了全省首家食用菌大數據平臺和香菇產品質量可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統。該系統應用于全縣兩家龍頭企業,100家合作社,2000個基地大棚,替代財務人員26個,減少出入庫損耗10%,實現了公司與農戶收益分紅的電子化交易,企業受益超過1000萬元。
香菇菌袋工廠化生產
實現綠色高效
以“四優四化”科技支撐項目為基礎,河南省農科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3年來在盧氏縣示范了52個香菇品種,通過示范“香菇集約化制棒周年出菇技術”,篩選出了適宜盧氏縣當地生產的香菇品種,示范規模超過3000萬袋,預期經濟效益3億元,帶動困難群眾2000戶。同時在盧氏縣建設了3個示范基地,指導了5個新型職業農民,建立香菇標準化周年出菇管理大棚,安裝了環境自動監控裝置,并制訂了量溫施策技術方案,以此推動了盧氏縣香菇老產區種植模式逐漸轉變,推動了盧氏縣香菇產業綠色發展。
香菇出菇周年均衡實現初步目標
通過設計適合周年出菇的專用大棚,雙層遮陽網覆蓋,夏季降溫,冬季升溫,實現溫度可以調控。采用層架式出菇的模式,根據需求定量擺放菌袋,科學調控每日的鮮菇產量,實現周年均衡出菇。
創建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生產模式。引進全自動香菇菌棒生產線,建設工廠化制棒龍頭企業兩個、制棒合作社10家,日產香菇菌棒11萬棒,在5個鄉鎮新建標準化出菇基地18個,在對全縣氣候分析的基礎上,對出菇大棚做了一些技術改造,新建標準化大棚3000個,改變了當地一年一季生產香菇的習慣,把出菇期拉長到9個月以上,實現了香菇周年出菇、四季鮮銷,香菇單袋產量提升10%,綜合效益提升15%。
生產技術高質量實現快速升級
在盧氏縣建立良種繁育開發中心兩個,為企業提供優良食用菌品種10個,提供4組周年香菇品種搭配組合菌齡“長—短”+溫型“高—低”,在全縣13個鄉鎮、1060個大棚示范超過1.2億棒,全縣香菇優良品種使用率提升50%。截至目前,全縣建成香菇標準化大棚4900個,滿荷規
模達4.9億棒,從業人員達20萬人,當前香菇生產規模已經達到2.54億棒,與西峽、泌陽共同居全省香菇生產第一梯隊。
香菇標準化大棚的普及帶動出菇管理實現標準化,溫度、濕度、光照、空氣全部實現了信息化管理,搭配信聯網大數據管理平臺,全縣50%香菇實現產品質量可追溯,香菇標準化生產率達60%以上。全縣新建食用菌加工企業5家,新建食用菌交易市場1個,逐漸走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道路,推廣的“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合作社自建菇棚供農戶使用,農戶購買公司菌棒發展生產,公司跟蹤技術服務,不低于當地
市場平均價格回收產品,利潤部分合作社和農戶五五比例分成,將農戶緊密嵌入到產業鏈條。
在河南省農科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下,盧氏縣香菇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菌棒不出菇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香菇菌種質量和產量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提高,同時建立了全省首家食用菌大數據平臺和香菇產品質量可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統。該系統應用于全縣兩家龍頭企業,100家合作社,2000個基地大棚,替代財務人員26個,減少出入庫損耗10%,實現了公司與農戶收益分紅的電子化交易,企業受益超過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