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湖北省委書記應勇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我省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痛點在大龍頭缺少,難點在大品牌缺乏,堵點在產業鏈缺失。要牢固樹立大抓產業、抓大產業的理念,抓住農產品加工業這個農業發展的“牛鼻子”,全力以赴打造整合一批農業品牌,全力以赴補鏈延鏈強鏈,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百千億特色農業產業鏈,支持優勢農產品更高層次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隨縣香菇是湖北省重點培養的百千億特色產業項目之一,又是市委書記錢遠坤提出“現代農港”建設的主力選手,作為香菇主產區的隨縣,理應在產業振興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并作出一些經驗探索。
一、隨縣香菇產業發展概況
隨縣香菇產業經歷了40年的發展,建成了“產業優、機制活、菇農富、生態美”的中國香菇之鄉,成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典范。
(一)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隨縣香菇產業市場成熟度高,從菌種培育到規模種植、市場交易、精深加工、市場銷售、電子商務、冷鏈儲存、物流運輸、專業設備制造,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目前,全縣擁有120余個香菇專業村,85家香菇種植合作社,300余家2萬袋以上規模種植大戶,2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4家),21個出口企業及備案基地,130余家相關配套企業。2020年全縣香菇種植1.8億袋,干菇產量5.4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近200億元,出口創匯近3億美元,年出口創匯穩居全省農產品出口前列。
(二)品牌效益不斷增強。隨縣系“中國香菇之鄉”“中國花菇之鄉”,是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優秀香菇出口基地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食用菌)先導區、國家現代農業(香菇)示范區。隨縣香菇產業躋身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榮獲“全國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擁有香菇國家地理標志1件,著名商標3件、集體商標1件、境外國際商標9件。成功舉辦了兩屆湖北隨縣香菇國際博覽會,進一步提升了隨縣香菇的市場認可度和美譽度。
(三)科創水平不斷提升。建成了全國首家省級香菇產業技術研究院和湖北省唯一一家食用菌種子檢驗檢測中心,擁有院士專家工作站2家、工程技術中心4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專家顧問8名、專技人員1萬名、專利50余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高,大海菌業的菌種、裕國公司的香菇脆、品源公司的香菇醬、聯豐公司的機器人選菇生產線等新產品、新技術成為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
(四)惠及農民效果顯著。隨縣有10萬戶30余萬人從事香菇生產加工銷售,香菇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強縣好產業。隨縣主推的“專業大戶+村集體+村干部+農戶+貧困戶”的香菇產業扶貧模式,帶動1.67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隨縣還鼓勵本土香菇企業“走出去”拓展香菇產業。已有31家加工企業在湖北恩施、黃岡、十堰及河南、貴州等地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55個,全縣1000多名“土專家”活躍在全國各地,開展技術培訓和行業指導,創造了香菇扶貧的“隨縣模式”。
二、隨縣香菇產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以創建國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契機,堅持科技引領,全要素支持,全產業鏈發展,奮力推動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創建國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契機,堅持科技引領,全要素支持,全產業鏈發展,奮力推動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創新引領,搶占香菇產業制高點。以香菇產業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為載體,堅持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持續推進香菇全產業鏈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一是狠抓菌種研發推廣。通過新品種研發,成熟品種量產推廣、行業規范整頓、骨干企業提檔升級等舉措,持續提升菌種行業市場競爭力,鞏固全國最大菌種研發、生產、輸出基地的行業領先地位。二是推廣高效種植模式。按照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要求,集成機械化制袋、標準化栽培、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新型高效栽培設施與栽培管理,探索完善定向出菇、單棚采摘、雙棚栽培等模式,示范推廣“觀賞型”“菜單型”“藥品型”等不同類型栽培品種,豐富產品結構,滿足市場需求。三是強化高端人才培養和引進。秉承人才興業理念,加強香菇種植、加工、科研、貿易和管理等方面的全產業鏈人才隊伍建設,加大首席科學家、領軍人才引進力度,將香菇從業人員培訓納入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帶頭人、職業經紀人、企業家等培訓工程,著力打造專業高效隊伍,激發出“人才興業”的最大創造力。
(二)集約發展,增強轉型升級新動能。一是鼓勵規模種植。出臺《隨縣香菇現代化種植基地建設獎補方案》,對符合條件的集中制棒基地、現代化大棚、智能設備、冷鏈設施等要素,加大政策、資金的扶持力度,推進香菇現代化種植基地建設。結合“百里畫廊”工程,以隨南洪山、三里崗、柳林,隨北草店、殷店、高城等香菇主產鎮為中心,打造兩條集自然風光、特色產業、美麗鄉村于一體的現代化“香菇百里走廊”。二是積極轉型升級。引導菇農及骨干企業在市場上錯位發展,形成各自的比較優勢。在穩定干香菇產量的基礎上,穩步推進鮮銷香菇、功能香菇、特種原料香菇的技術創新與示范基地建設,構建由出口導向與國內銷售相結合、干香菇初加工與新鮮香菇市場配送相結合、季節性采摘與常年化生產相結合、單一香菇種植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轉型升級之路,形成干香菇、鮮銷香菇、精深加工產品“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新格局。三是堅持綠色發展。堅持香菇種植和森林保護協調發展,積極研發香菇栽培基質替代物的代料革新技術,破解“菌林”矛盾,示范推廣以秸稈為原料的草腐菌,重點支持羊肚菌產業發展,探索一季有機稻,一季羊肚菌的“稻菌輪作”模式,提前布局高附加值、高營養的綠色有機新品種。
(三)市場導向,提升三產融合競爭力。一是培育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和培育香菇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的龍頭企業,重點扶持香菇龍頭企業,引導其通過收購、兼并、品牌聯盟等多種形式做大做強,支持其創建原輔材料加工基地、栽培示范基地、保鮮加工基地和產品物流中心,引導其與合作社、農戶實行有效對接,增強香菇加工業輻射帶動能力。二是豐富產品層次。以香菇精深加工增值和藥用開發利用為創新點,大力支持休閑速食香菇、油浸醬菜、香菇多糖、多氨基酸、保健膠囊、易拉罐保健飲品和藥品的研發量產。以香菇腳、殘次菇、生產菌袋等副產物梯次加工和全值利用為重點,開發香菇氨基酸、蛋白粉、飼料添加劑、有機肥等產品,引導企業做好對香菇的“吃干榨盡”。三是實施品牌戰略。深度挖掘香菇文化內涵,把炎帝神農文化、香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打造特色鮮明的香菇文化體系,講好隨縣香菇文化故事。辦好香菇國際博覽會,全方位宣傳推介“隨縣香菇”公共品牌,引導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及企業主體加快培育提升一批品質好、叫得響、占有率高的知名大品牌。做好“香菇+”大文章,推進香菇產業與休閑旅游、文化教育、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農業、文旅研學新業態。
(四)政策聚焦,當好產業發展“店小二”。一是拓寬市場銷售渠道。主動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進一步鞏固“買全國、賣世界”的產購銷格局。積極扶持外貿出口企業,加大出口獎勵力度,穩定中國香港、日本和東南亞等傳統市場,開拓歐美、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支持香菇加工企業開拓國內市場,鼓勵企業參加各類產品推介會、交易會、展銷會,重點開展香菇產品進超市、進食堂、進服務區的“三進”行動,擴大消費人群,提高市場占有率。二是創新營銷模式。建立健全“中國隨州香菇產業信息網”和面向全球的網絡采購平臺,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直銷配送、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批對接、農社對接等營銷模式,打通銷售環節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強化服務保障。落實“1+2聯動招商”和項目建設“五比五看”工作機制,堅持香菇全產業鏈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全要素聚焦香菇產業發展。設立香菇產業發展基金,積極申報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和政策性貸款,增強財政支持力度。設立農村合作金融創新平臺,拓寬多方融資渠道,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撬動金融機構資金支持香菇全產業鏈發展。
(四)政策聚焦,當好產業發展“店小二”。一是拓寬市場銷售渠道。主動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進一步鞏固“買全國、賣世界”的產購銷格局。積極扶持外貿出口企業,加大出口獎勵力度,穩定中國香港、日本和東南亞等傳統市場,開拓歐美、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支持香菇加工企業開拓國內市場,鼓勵企業參加各類產品推介會、交易會、展銷會,重點開展香菇產品進超市、進食堂、進服務區的“三進”行動,擴大消費人群,提高市場占有率。二是創新營銷模式。建立健全“中國隨州香菇產業信息網”和面向全球的網絡采購平臺,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直銷配送、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批對接、農社對接等營銷模式,打通銷售環節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強化服務保障。落實“1+2聯動招商”和項目建設“五比五看”工作機制,堅持香菇全產業鏈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全要素聚焦香菇產業發展。設立香菇產業發展基金,積極申報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和政策性貸款,增強財政支持力度。設立農村合作金融創新平臺,拓寬多方融資渠道,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撬動金融機構資金支持香菇全產業鏈發展。
三、推動隨縣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聚合政策,一以貫之抓產業培植,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按照大抓產業,抓大產業的理念,整合政策要素,聚焦產業發展。要成立產業發展專門機構,負責規劃、督辦、服務,當好產業發展的“店小二”。要科學把握產業發展的差異性和發展方向,在產業項目選擇上,聚焦本地優勢特色產業,堅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宜工則工。要持之以恒抓產業,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要規劃先行,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典型引路,激發群眾主體地位,引領產業發展。堅持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和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為目標,加大財政扶持和金融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精心培育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釋放政策支持的最大紅利,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二)市場導向,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全產業鏈推進。以市場為導向,尊重群眾意愿,遵循市場規律,注重培植市場主體,做好中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中小企業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堅持“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戶+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處理好公司、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企業做大做強,支持村集體增加收入,幫扶農民群眾充分就業并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要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暢通生產、加工、銷售、冷鏈、物流、電商等環節,延鏈補鏈強鏈,增強產業的整體競爭力。重點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按照工業化理念辦企業、出產品、創品牌、闖市場,堅持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條腿走路,拓寬銷售渠道,積極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
(二)市場導向,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全產業鏈推進。以市場為導向,尊重群眾意愿,遵循市場規律,注重培植市場主體,做好中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中小企業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堅持“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戶+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處理好公司、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企業做大做強,支持村集體增加收入,幫扶農民群眾充分就業并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要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暢通生產、加工、銷售、冷鏈、物流、電商等環節,延鏈補鏈強鏈,增強產業的整體競爭力。重點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按照工業化理念辦企業、出產品、創品牌、闖市場,堅持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條腿走路,拓寬銷售渠道,積極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
(三)科技創新,注重人才隊伍培養,形成全民創業氛圍。破解人才瓶頸制約,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營銷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投身本地產業振興。加強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強業務指導和科技成果轉化。創新鄉土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建立自主培養和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并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重點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經紀人、企業家等各類實用技術人才隊伍。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鄉愁為紐帶,吸引支持企業家、專家學者、技能人才、返鄉農民工、復轉軍人、大學生等返鄉創業,營造濃厚的全民創新創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