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天麻之父”、“黃連之圣”,藥用植物學家徐錦堂先生于2021年5月23日上午10:10分因心臟衰竭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沉痛哀悼!

多年來,徐錦堂先生一直同易菇網聯系緊密,曾多次親赴北京拜訪徐錦堂先生。為感謝和表彰徐錦堂先生為天麻產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在2012首屆全國天麻會議上,中國菌物學會向徐錦堂先生頒授“中國天麻研究終生成就獎”。
徐錦堂持續關注和支持全國天麻會議,早年曾多次在“全國天麻會議”“全國豬苓會議”上帶來精彩分享,為我國天麻、豬苓行業發展建言,為產業創新發聲。2018年在第六屆全國天麻會議召開前期,特別為“全國天麻會議”提名,并專程錄制寄語視頻。
徐錦堂先生千古!
易菇網
中國菌物學會天麻產業分會
中國菌物學會天麻產業分會
2021年5月24日

徐錦堂同志生平:
徐錦堂,1929年出生,研究員,藥用植物學家,北京協和醫學院一級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58年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后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工作。
由于黃連和天麻研究取得了系列重大研究成果,被譽為“黃連之圣”、“天麻之父”。先后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獎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及省部級獎多項。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特等勞動模范、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徐錦堂先生從事藥用植物栽培研究50余年,在我國傳統名貴中草藥黃連、天麻及豬苓的栽培技術和理論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徹底扭轉了這些藥材長期緊缺的局面,對中醫藥行業發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均做出了巨大貢獻。
傳統的黃連栽培方法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通過多年研究,他試驗成功了“栽培黃連的玉米和造林遮陰技術”,實現了藥、糧、林、畜牧業四豐收的良性循環,造福了鄂、川、陜地區20萬貧困農民,實現經濟效益26億元。1959年開始承擔天麻野生變家栽的研究,成功研究出“天麻無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在陜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推廣。天麻野生變家栽的成功,不僅滿足了我國臨床用藥,還可大量出口創收。陜南20萬農民,由于栽培天麻而脫貧致富,天麻栽培技術在陜西40個縣推廣,實現經濟效益16億元。為解決天麻多代無性繁殖后種麻嚴重退化、產量大幅度下降的問題,研究發明了“天麻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使種麻得到復壯,產量進一步提高;為解決天麻產量不穩定的問題,反復試驗、分離、篩選,鑒定出與天麻種子共生的紫萁小菇萌發菌,證明了天麻種子必須靠消化萌發菌才能發芽,發芽后必須同化蜜環菌才能正常生長,天麻先后與雙菌共生完成天麻生活史,是蘭科植物與真菌共生營養關系中一種新模式,成果已被載入了世界蘭科植物研究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