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年,我們鎮上6000畝柑橘樹也將陸續掛果,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又能上一個臺階!”泥溪鎮鎮長萬勇說。
位于云陽縣七曜山生態自然保護區內的泥溪鎮,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土地貧瘠,曾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泥溪鎮政府狠下決心,要讓基礎設施差、主導產業帶動能力差、且脫貧攻堅底子薄弱的泥溪走上一條綠色發展的大道,切實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泥溪霧大、濕度高、光照不強,適宜菌類生產。鎮政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決定將當地的黑木耳、香菇種植業培育成脫貧增收支柱產業。
此前,當地的黑木耳、香菇生產規模分別只有10萬段、20萬袋,規模不大。由于交通不暢、名氣不響,產品銷售也存在一定困難,還賣不起價。
為幫助村民發展產業,泥溪鎮政府一邊統籌推進水、電、路、房、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一邊通過鎮農業服務中心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培訓,并對種植戶給予木料補助、菌種補助。其間,還特別從市里請來專家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
“專家告訴我們要‘深耕密植’,椴木打孔要縮小孔距、加大孔深,這樣既能提高產量又能提高質量!”萬勇說,有了技術支撐,加上政策扶持,當地黑木耳、香菇兩大“黑色產業”逐漸壯大。
為保證產業發展質量,鎮政府還專門建立了產業指導員制度,將種植熟手、大戶培養成產業指導員,在基地對村民開展技術指導。
2017年,一名返鄉人士在當地打造了農耕故土園,一開園就受到了許多游客的追捧,日接待量最高達400人。
泥溪鎮政府隨之確定了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方向,在以農耕文化為重點挖掘旅游資源的同時,順勢又布局了晚熟柑橘和烏梅等產業。
2020年,泥溪鎮黑木耳、香菇種植規模分別達到100萬段、100萬袋,成為名副其實的重慶“黑木耳之鄉”;柑橘和烏梅種植面積,也分別達到了6000畝、3000畝。
在產業帶動下,全鎮貧困家庭人均純收入提高至13584元,7個貧困村的474戶1766名貧困人口全部如期實現脫貧。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泥溪鎮政府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萬勇表示,接下來,泥溪鎮政府計劃打造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助力當地特色產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確保老百姓持續穩定增收。此外,針對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將繼續進行綜合整治,提升村居“顏值”,讓村民住得舒心、游客玩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