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瞧!看看這菌包一個挨著一個的,菌包長到雞蛋大小后就開出小傘狀的竹蓀朵,菌包長勢越好竹蓀的產量越高。”貓場村村主任張忠全說,今年4月,他們開始打理林下地塊,5月完成種植,經過2個多月的精心管護,上個月開始竹蓀朵采摘,現在竹蓀一天比一天多,正是竹蓀的豐產期。
站在竹蓀地中央,抬頭看不見天,一棵棵筆直挺拔的松樹,密密麻麻的樹丫及松針將地面全部遮蓋。竹蓀喜蔭,猴場鎮選擇貓場村這片松林種植林下竹蓀,得益于這片松樹。

“林下竹蓀,除了種子成本外,其余就是人工成本了,這恰恰為村民提供了就近就業增收機會。”村主任張忠全說,從項目實施到完成種植林下竹蓀產業為本村村民提供了長期就業機會,其中帶動60戶貧困戶。
村主任張忠全算了一筆賬,在貓場村已種植的200畝林下竹蓀,每畝采收200斤竹蓀(烘干)不成問題,現市場上竹蓀價格每斤260元,畝產值5.2萬元。

流轉土地搭建大棚種植竹蓀,與林下種植竹蓀的產值一樣,但搭建大棚的成本,種植時需要大量的巖灰泥、松針等,這些都要產生大量經濟成本。利用林下資源種植竹蓀,經濟效益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