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香菇生產環境要求高,即使加上塑料大棚,原先香菇一年通常只能收兩季。去年以來,武義聯手省農科院攻關研發,建起了7天能收一茬、冬暖夏涼的溫控大棚,菇農的年收益翻了幾番。“這香菇我現在是7天就能收一茬。”傅杰樂滋滋地說,能這么輕松地賺錢,多虧了技術的創新。
武義縣食用菌產業經過30多年的培育發展,已成為全縣優勢特色農業主導產業之一,被列為浙江省食用菌優勢產區,獲省級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等榮譽稱號。2019 年,全縣食用菌總規模3785萬棒,全產業鏈年產值超過5億元。
習總書記指出:“農業強,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
一顆小小的香菇,在武義縣委縣政府的不斷推動下,產業歷經轉型提升,走出了一條技術富農之路。
突破技術瓶頸引“菇”入市
“要致富,種香菇,半年成為萬元戶!”作為武義食用菌產業最主要的菇種,香菇生產規模占全縣食用菌總量的70%以上,然而過去菇農卻面臨著生產香菇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等問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栽菇新技術的推廣,依據縣內山林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等條件,1986年香菇生產被列入武義縣級“星火計劃”項目。
1990年,時任武義縣真菌研究所所長的李明焱被國家科委選送到日本北海道富良野國際農業技術交流中心深造,回國后便開始著手鮮菇出口。1991年,李明焱成功研制出“武香一號”,次年全縣種植了200萬袋,并獲得了成功。
酒香不怕巷子深。1997年,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確定“武香一號”為浙江香菇新品種,成為武義香菇走出縣域的“敲門磚”。
立足轉型步步扎實推進
走出去,見識了更廣的天空,發現了自身的潛力和不足。2011年以來,武義縣深化實施食用菌“品種多樣化、原料生態化、生產設施化、基地規模化、產品精深化、經營多元化”的發展戰略,推動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其中,與省農科院食用菌團隊投資2000多萬共建“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
在武義縣委縣政府的推動下,該縣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的步伐越走越快:
在全省率先建立“料棒專業化集中生產、養菌出菇分戶管理”的食用菌生產新模式,解決了農戶傳統的料棒生產方式存在用工量大、生產效率低、安全隱患大等問題;
建成金華市首個單體面積最大的“菌光互補”光伏電站,棚頂發電、棚內 種菇的新業態實現了太陽能與食用菌產業“互利互促”式發展;
選育出經省級審定的新品種2個、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4項。產研協同創新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彰顯出武義縣在食用菌技術創新方面走在了浙江省前列;
推廣食用菌料棒專業化生產模式,推動全縣年節約料棒滅菌柴火3 000 t左右、減少勞動力1.8 萬個以上,促進菇農年增收節支 2 000 多萬元……
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彰顯成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扎實推進,產研協同創新水平日益增強,生產設施提升步伐不斷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初顯成效。截至 2019 年,武義共培育年產值 20 萬元以上的專業大戶52戶、100 萬元以上的家庭農場9個、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3家。
讓菇農輕輕松松賺大錢
獲得市場認可只是起點,讓菇農增收致富才是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
2019 年,武義以實施“雙百共富”香菇工廠化生產示范工程為抓手,研發建立浙江省首條日產2萬香菇菌棒的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線,建成優質香菇工廠化生產示范基地,致力于達到畝產鮮香菇100t、畝產值100萬元,帶動農戶戶均增收10萬元,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針對設施農業投資大、風險高等問題,武義轉變思維方式,專門成立縣食用菌區域創新綜合服務中心,由政府投資建大棚,出租給農民種植。首批政府投入2000多萬元,建成35個大棚和一條智能化香菇菌棒生產線,吸引了30多戶菇農入駐。“投資不大,還有技術員全程跟蹤,手把手地教,我邊學邊干。”開了多年飯店卻一直想從事農業生產的陳森芳,租了兩個大棚,開玩笑說自己是穿著皮鞋、吹著空調,干農活賺大錢。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立足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堅年,武義縣委縣政府以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棚里的冬暖夏涼取代了風吹日曬,牛耕人掘成了“鐵牛”奮蹄,帶動農民增收、產業增效。數據顯示,2019年該縣實現生產總值261.53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44.06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76元,增長9.7%,增速在全市排名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