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管理,讓疫情期間銷售額提高2成
4月16日一大早盧氏縣林海興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寧打電話給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張玉亭報喜,“張首席快來看看吧,你們團隊研發推廣信息化管理系統效果非常好,全縣900個大棚已經全部應用,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的銷售額提高了2成!”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信息中心高級農藝師儀崔巍隨后也到盧氏縣實地考察評估。4月17日一早,首席專家張玉亭一行到公司總部基地、車間實地檢查該軟件運行情況。李紅寧總經理介紹說:“該軟件試運行以來,2家龍頭企業,100家合作社,900個基地大棚,率先納入該系統管理,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公司通過網上競價拍賣香菇,業務不僅沒減少較同期還增加了2成。”2018年信念集團董事長葉傳林找到河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張玉亭,依托河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技術團隊雙方共同建立河南省香菇產業化研發,經過協商雙方簽署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據了解,林海興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香菇生產、研發、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高新技術企業,在全縣7個鄉鎮建立13個出菇基地,標準化大棚700個,以科技做支撐,工廠化制棒為基礎,在全縣推廣了“香菇標準化周年栽培模式”,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帶貧模式,通過銷售菌棒,回收產品,每年銷售額超過一億元,固定帶動貧困人口超過2000人次,戶均增收最高達到12萬元。

2019年初,公司董事長葉傳林向張玉亭提出了公司面臨的棘手問題:基地規模大,分布廣,管理人員多,財務管理成本高且混亂,不同基地香菇產量、質量差異大,香菇收購標準模糊造成貧困戶收益分成與公司之間矛盾突出。
針對這一問題雙方經過咨詢論證,決定聯合開發“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孔維麗擔當研發團隊主要負責人,首先是制定標準,用3個月的時間制定了生產管理標準、香菇鮮菇質量分級標準,庫房管理標準等一系列企業標準,在此基礎上結合財務軟件隨后研發了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產品收儲記賬管理系統。該管理系統負責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孔維麗介紹,這套管理系統也就是通過簡單的產品掃描生成二維碼,實現香菇收購、分級、儲存、銷售的電子化管理。
孔維麗表示,“一經運行,財務管理漏洞隨機解決,一下節省了13個基地財務人員26個,通過優質優價的管理體系,收貨人員不再看面子定價格,交貨的菇農不再框里摻雜,500個大棚的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優質菇率提升20%,效益提升25%,農戶收益顯著提升25%,逐漸改變了農戶片面追求產量的陋習。”
2019年8月,盧氏縣農業農村局得到高度肯定,隨后撥付資金400萬元在全縣推廣香菇產業信息化管理系統。孔維麗說,針對全縣管理體系,研發團隊經過2個月不分節假日的修改完善,該系統管理功能進一步增加,更加凸顯了服務功能和實用性,政府、企業、科研單位都能夠通過該平臺實現數據共享,疫情發生后,又增加企業產品網上競價交易功能。
總經理李紅寧介紹,如今該平臺運行良好,通過平臺實現了生產檔案、投入品管理、基地管理、倉庫管理、產品分類管理、菌棒運費管理、香菇運費管理、配貨點等14項類別信息化管理,財務管理減少費用近100萬元,菌棒出入庫損耗減少10%,優質菇產品率提升20%,運費車輛管理節約成本1成,貧困戶收益分紅實現了電子化交易,貧困戶可以隨時隨地查看交貨量、級別,收益情況,徹底解決了雙方的矛盾沖突,終端客戶通過掃描二維碼了解產品的生產信息,管理員通過報警系統及時調配產品出入庫,一年下來該系統為企業節約管理資金、減少漏洞內耗、提高產品收益合計超過1500萬元,這套系統使用以后,徹底補上了管理的漏洞,基本實現了機器管人,真正實現了香菇產品質量可追溯。
各方高度肯定 未來可期
農業局王局長介紹說,“目前全縣還有50家企業,1469家合作社,2390個大棚需要全部納入該系統,下一步還會加大該平臺的推廣和應用。”省農業農村廳信息化中心崔巍高級農藝師高度肯定了盧氏縣食用菌產業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農業信息化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信息化建設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基礎,下一步更好的與5G結合,與物聯網結合,能夠更好的構建數字鄉村發展新模式”。
張玉亭研究員最后表示:“該系統的研發和應用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發揮了科技力量在農業中的應用,同時科研院所通過該系統更加便捷的采集了數據和信息,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完善農業信息化軟件的開發,爭取在全省15個食用菌生產大縣推廣應用,到那時河南食用菌產業真正實現了由大省向強省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