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在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回虎村一組的竹蓀種植基地,那郁郁蔥蔥的楠竹林下,到處散落著白色的傘狀菌體——長裙竹蓀,回虎村村主任李儉強正和工人們正忙著采收。
楠竹林下,是一排排的壟溝,壟溝上就是竹蓀,采摘的竹蓀形狀略似網狀,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白裙公主”,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網狀的菌裙。
“我這些竹蓀是長裙竹蓀,長裙竹蓀并非只是‘物以稀為貴’,其味鮮美異常。因此,在國際市場上聲譽極高,曾有‘竹蓀黃金價’之說。”李儉強說,在楠竹林下套種竹蓀,有效解決了食用菌生產的“菌田矛盾”。當前很多地方人工栽培竹蓀普遍以大田棚栽為主,需要搭建遮陽棚,而且竹蓀不能連作,一般種植過的田塊要輪種其他作物3年以上才能再次作為竹蓀栽培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耕地資源的浪費。而在竹林下套種竹蓀,不僅節約了耕地資源和搭建蔭棚的勞動量,也節約了成本,讓楠竹林地變成了富民增收的“聚寶盆”。
李儉強掰起指頭算了一筆“增收賬”,根據這幾年已成功探索出的楠竹套種竹蓀增收技術來看,1畝地可采收干竹蓀50公斤,按照干竹蓀每公斤400元計算,每畝可收入2萬元,除去8000元的種子、薄膜、人工管護等成本,1畝實際可獲純利潤1.2萬元左右。“尤其栽培竹蓀后的廢菌糠回歸竹林,還能夠增加林地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楠竹的生長。”李儉強說。
納溪區白節鎮林業站站長彭福建也告訴筆者,白節鎮及周邊有楠竹達10萬畝,年產楠竹700萬根、楠竹筍約5000噸。在種植竹蓀前,竹子和竹筍就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4年前,引進楠竹林下種竹蓀項目后,楠竹就不再是竹農的主要經濟來源了,真正掙錢的還是竹蓀這“寶貝”。
“雖然竹蓀的經濟價值高,但是種植竹蓀的成本也很高,1畝地需要8000元,可能會讓部分農民尤其是貧困戶望而卻步。”彭福建說,基于這種情況,目前除了政府給予每畝2000多元的補貼外,回虎村還采用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楠竹下竹蓀種植。“因為竹蓀不能連作,所以近幾年來我們都是結合林下養殖和包括木耳、中藥材一起種植,以發揮竹林的最大經濟效益,讓更多農民真正走上‘靠山吃山、靠竹吃竹’的增收致富路。”
據悉,今年白節鎮農民利用楠竹林地種植竹蓀達200余畝,農民可實現竹蓀純收入達24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