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天麻收獲的季節,走進七星關區野角鄉的大山深處,一筐筐金色的天麻格外吸引眼球,為冬季的深山老林增添了生機。
從生態林到產業林,從守著青山喊窮,到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從“怨山尤人”到依山靠山,野角鄉充分挖掘當地生態資源,將“窮”山變“富”山,轉劣勢為優勢,走出了一條以天麻產業為支撐的生態富農綠色發展道路。
量之變:12年心血釀造萬斤天麻
11 月 19 日,2000米海拔的野角鄉鄧家灣村天麻基地上薄霧繚繞,幾位正在挖天麻的村民正干得火熱。大家蹲下身子,戴著手套,挪開蓋在土上的樹葉,再刨開上層的細土后,一個個天麻就呈現在眼前。
“以最保守的方式估算,今年的成品麻產量至少有50噸。”種了12年天麻的鄧家灣村委會副支書羅家發把天麻看得和他生命一樣重要,因為天麻的產量是鄉親們脫貧的載體、致富的希望。
天麻的豐收讓鄉親們感到無比喜悅,但誰曾想到,4年前野角鄉的天麻產業僅有2畝,還是羅家發用來做試驗的。
羅家發種植天麻的第一年以失敗告終,不僅沒有預期的產量,由于技術和管理不到位,提供天麻生長所需營養的蜜環菌也盡數枯死。但羅家發沒有放棄,反而一年又一年地重復著試驗。
這一試驗就是8年。8年間,羅家發反復研究天麻的生長習性和種植技術。直到2015年,他才大膽地將多年的試驗成果搬進家鄉的林間,踏出了產業發展助力脫貧的關鍵一步。
2015年,野角鄉加快脫貧步伐,鄉政府領導得知羅家發擁有十分成熟的天麻種植技術后,便主動和他商量,擴大天麻的種植規模,將天麻產業做成野角鄉的品牌,以此帶領當地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身為黨員的羅家發深受鼓舞,他拉起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支部 公司 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系統化、規范化、惠民化發展壯大天麻產業,實現集體和個人利益“雙豐收”。
2015 年,發展天麻種植 1350 畝;2016年,發展天麻種植4800畝;2017年,發展天麻種植6500畝;今年,7200畝的天麻超過半數能收獲成品天麻。
“50噸等于10萬斤,再乘以均價60元,能收入600萬元。”這筆賬,算進了每一個種植天麻的村民心中。
從無到有,鄧家灣村的天麻產業是在失敗和不舍中摸索出來的;從小到大,鄧家灣村的天麻產業是野角鄉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發現資源,發揮優勢。4年來,野角鄉以鄧家灣村為中心,以能人帶動為載體,以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目的,以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為核心,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打了一場漂亮的產業翻身仗。
質之變:高山茂林育好藥
村民使用最簡單的工藝對新鮮的天麻進行洗凈、蒸熟、烘干,便制成了干天麻。5公斤生天麻可以制成1公斤干天麻,生的不能及時賣完就賣干的,不會造成天麻損失。
生天麻的價格每公斤120元左右,而優質干天麻的價格能高達1400元每公斤。天麻基地的負責人吳勇表示,在天麻品種選擇上,基地堅持品質至上原則,致力于發展天然野生烏天麻。
為了種出和野生烏天麻品質一樣的天麻,野角鄉將“源于野生,還至自然”作為天麻的種植方式。“源于野生”是指通過采取野生天麻的花粉進行人工授粉,培育麻種;“還至自然”則是將培育出來的麻種放回野生天麻的環境中生長。
“我們在其中僅僅是做了一次花粉的搬運工,便提高了花粉的授粉率。”吳勇說,為了培育出和野生天麻品質一樣的麻種,村民們要跑遍山頭尋找花粉。
由于品質好,受到了消費者青睞,基地的天麻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去年,吳勇收到一張來自千里之外的訂單,一家廣東的客戶在訂單上說,只要是鄧家灣村產出的天麻,他們全要。這讓吳勇眼前一亮,但權衡了幾個訂單后,吳勇最終選擇“平衡”,賣了三分之二的貨給廣東的客戶。
野角鄉的天麻品質好,并非吳勇一個人自賣自夸。去年,野角鄉的天麻得到市科技局和北京中科院的權威認證,通過實物檢測,這里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比國家標準還要高出2個百分點。
量之變引發質之變。野角鄉的天麻產業取得如今的效果實屬不易,但要徹底打響野角鄉的天麻品牌,野角鄉才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要走的路還很長。為此,羅家發和吳勇一刻也不敢懈怠。羅家發擅長技術,便致力于天麻的種管環節;吳勇則在七星關區電商產業園成立公司,將野角天麻不斷向外推介。
村之變:協力繪就新畫卷
1.5公里的機耕道從山腰延伸到山頂,這是鄧家灣村為發展天麻產業專門修建的,路面雖還沒硬化,但拖拉機和皮卡車能夠行駛。筆者在爬山過程中,有一輛三輪車一路顛簸著往上行駛,發動機的轟隆聲打破了村莊的寧靜。
“機耕道的修建,不僅為運輸天麻省下不少事,對于咱們種莊稼也極其便利。”村民吳傳舉說,有了路,山外的人才愿意來這里發展。
天麻產業帶來的好處不僅是改善鄧家灣村的基礎設施,對當地群眾就業助脫貧、增收奔小康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吳傳舉家有2畝地,一年到頭種出的莊稼根本不夠他養活一家人,如今村里發展了天麻產業,他再也沒有閑下來的時間。 “一半時間做自己的農活,一半時間到基地里務工,一年的工錢不下1萬元。”吳傳舉喜于言表,在天麻基地務工比他種莊稼強了好幾倍。
一組數據可看出鄧家灣村天麻產業的成效:帶動就業60余人,其中常年務工人員20人;減少貧困戶76戶;累計投入資金400余萬元,其中務工費占據大半。
“在地里干一天就有150元,這段時間我用拖拉機幫他們拉土石,工資更高,一天有350元。”貧困戶吳傳龍細算著天麻產業給他帶來的豐收賬,最近 3 年,他每年的務工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如今已成功脫貧。
鄧家灣村的天麻產業不僅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還孕育著年輕人的夢想。26歲的穆文從基地建立初期便在基地務工,如今他已不再是干一天活拿一天錢的臨時工,而是基地聘請的固定工人,負責天麻的種管收,每月有4000元的工資。
在穆文心中,天麻產業早已是他的事業,今年,穆文將迎來分紅最多的一年,“大概能分到10多萬元吧!”
鄧家灣村發展天麻產業并非孤軍奮戰。去年,區財政局以產業獎補方式補助 70 余萬元資金;今年,又將按實際增加面積對該村天麻產業進行獎補。同時,鄧家灣村的天麻產業被選為今年的省農業發展項目,驗收合格后將得到相應補助。
野角鄉人的勤勞樸實和善思善行,加上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使得鄧家灣村的天麻產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也使得全村正在從以前的貧困山村嬗變為生態美百姓富的新農村。
以山為媒,以林為介,守住“生態”線、念好“山”字經、打好“產業”牌,野角鄉在 2000 米的海拔上譜寫了一曲壯麗的脫貧之歌、發展之歌,極大地激發了群眾投身產業熱潮、奮戰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