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被稱為中國銀耳之鄉。2016年,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預估通江銀耳品牌價值達32.32億元。然而,由于種植風險高、科技支撐不力等原因,通江銀耳一度面臨“有牌無量”的發展困境。
2017年底,通江縣提出“銀耳產業倍增計劃”,提出到2020年,銀耳總產量達到50萬公斤,實現綜合產值30億元以上,帶動全縣食用菌產業總產值達50億元以上。2022年后,銀耳(食用菌)產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
從止滑回升到成為百億產業,通江銀耳產業還要過幾關?近日,記者進行了采訪。□本報記者史曉露
第一關:靠天吃飯
對策:建立風險保障機制,給銀耳上保險
10月18日,通江縣陳河鄉老鷹嘴村,村民任健正將剛收獲的段木銀耳分袋打包,“朵形大、色澤好的銀耳,一公斤可以賣到1000元以上。”任健說,經過初加工的銀耳單價更高,一公斤可以賣到2000元以上。
通江銀耳采用青杠樹的段木栽培,不施用農藥,品質優良。然而,受氣候影響,通江的銀耳產量很不穩定,種植戶經常要靠天吃飯。任健種了30多年的銀耳,經驗豐富。他回憶,2016年,受高溫、病蟲害等因素影響,不少耳農都遭遇了減產甚至絕收的局面,“有很多不可控因素。”
為降低銀耳種植風險,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今年,通江縣首次將銀耳生產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中,并按實際保費的75%進行補貼。
通江縣政協黨組副書記、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推進工作組副組長魏福德介紹,“一段段木銀耳的保費為1.2元,農戶投保0.3元,政府補貼0.9元。保額根據出耳的時間,最高可達到20元/段,基本能保障農戶不虧損。”
據初步統計,今年通江縣約有5000戶耳農購買了銀耳保險,占耳農戶數的80%左右,投保耳棒數達100萬段,約占耳棒總量的35%。受保險等因素的影響,今年通江縣銀耳(食用菌)產業重點鄉鎮擴大到23個,占全縣一半左右的鄉鎮;菌種用量達108萬袋(瓶),是2017年的3.6倍。
第二關:
單產不高
對策:自主研發,提升菌種品質
“雖然種植規模有所擴大,但單產不高的問題還未能解決。”閆丕川說。
據悉,通江全縣有10家菌種生產廠。由于一些企業生產不規范,菌種質量參差不齊。“菌種生產‘散、小、低’的問題突出。”一些耳農也因此遭遇了減產甚至絕收局面。為降低風險,耳農們常需購買三四家企業的菌種。
近日,通江縣農業局、縣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啟動了菌種市場專項治理行動,打擊和取締不合格的菌種生產作坊式小廠,確保優質菌種的供應。
為提高菌種的科技含量,近年來,巴中市通江銀耳科學技術研究所還自主研發了兩個銀耳新品種(川銀耳1號、川銀耳2號)。“不過要進一步實現技術突破,還需要解決產業發展資金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等瓶頸。”該研究所所長趙樹海說。
趙樹海介紹,下一步,將充分利用省內外專家學者技術資源,招引高技術人才,研發選育適宜通江環境的優良品種,力爭用三年時間完成通江銀耳(食用菌)菌種專業化、集約化、規范化的目標任務。
第三關:產業鏈條不長
對策:必須做強龍頭企業,做精高端產品
“用開水沖泡即可食用。”10月18日,通江古林銀耳有限公司生產總監閆俊霖拿出一盒銀耳湯產品向記者介紹,“這是把段木銀耳熬成銀耳湯,再凍干成塊制成的。和銀耳相比,這種產品的產值增加了9倍以上。目前公司湯塊系列產品銷售收入占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長期以來通江只賣銀耳初級產品,產業鏈條不長,對產業帶動作用小。”閆丕川介紹,做大做強通江銀耳產業,必須做強龍頭企業、做精高端產品。
一些探索已經開始。2017年底,四川裕德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通江縣糧油產業園租用了2000平方米的廠房,新建了1條段木銀耳面膜生產線,目前裝修和設備安裝已經完畢,預計年底就可投產試運行。該公司董事長陳彬介紹,“此前我們就研制出了有機銀耳面膜產品,并委托其他化妝品生產廠家進行代加工。產品投放市場后,反響很好。”
銀耳保健品也被看好。目前,通江銀耳已進入北京同仁堂。
據悉,下一步,當地還將支持銀耳新產品研發和精深加工,加快產品研發步伐。
主編走筆
把特色變成優勢
通江是銀耳的發源地,早在1995年,通江縣就被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2004年,通江銀耳被錄入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名錄。2016年,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預估通江銀耳品牌價值達32.32億元。
有特色有品牌有口碑,但通江銀耳的產業發展之路卻并不盡如人意。數據顯示,2017年以前全縣銀耳產量僅占全國銀耳總產量的0.3%。
如何因地制宜發揮好通江銀耳這一特色地方資源,變特色產業為優勢產業,在鄉村振興中讓這一特色產業惠及更多百姓?為此,通江縣已經找到路徑:實施“銀耳產業倍增計劃”,力爭產值突破100億元。
要讓通江銀耳產業真正成為立縣支柱產業,就要努力突破在資金、科技、人才、市場等方面的產業發展壁壘和瓶頸。
把特色產業打造成優勢產業,需要政府的引導。有規模才能有效益,產業才能做大做強。政府要做好區域布局規劃,以項目實施來推動產業帶基地建設,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增強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既懂農業又懂市場的新型職業農民是贏得競爭的關鍵。要著重培養一批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較好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大戶,做好致富帶頭人。
如今,品牌建設已成為特色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引入先進的品牌營銷手段,打好品牌戰,才能讓特產走出深閨,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選擇,從而占領更大市場份額。
特色就是發展潛力,就是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本地特色產業,變特色為優勢,才能把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富民優勢,致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