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規模。編制《通江銀耳產業倍增計劃實施方案》,通過銀耳單產、生產規模、行業產值、農民收入和產業形象五個倍增及三次產業互動發展,實現銀耳產業百億目標。今年食用菌種植基地力爭突破6.5萬畝,規模達6.5億袋,產量達22萬噸(鮮品),產值達25億元。
做優品質。優化“通江銀耳”生長條件,實施大氣、水、土壤三大行動計劃;建立“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無縫對接、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縣、鄉和工業集聚區、村(社區)三級網格體系,與鄉(鎮)部門簽訂《環保目標責任書》。
做長鏈條。通過政府搭橋,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形成技術研發→良種繁育→標準化生產→產品加工→品牌化營銷→帶動多行業同步發展的產業鏈;與四川大學等高校合作,加強銀耳精深加工,開發出銀耳茶、銀耳粉等20多個銀耳系列產品;建立陳河銀耳產業園,諾水河銀耳特色街,將銀耳文化與風景旅游相結合,增強產業聯動效應。
做強品牌。組織企業、專業合作社先后到上海市、廣州市等地參加農博會、西博會、渝洽會,借勢宣傳、拓展銷售渠道;開展“農超”對接,先后與重慶市等地方批發市場和超市建立產品配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在成都、重慶等城市設立分公司、開設窗口,將通江銀耳推向大市場。力爭到2020年,建成通江銀耳加工業產業集群,創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實現銀耳加工業年產值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