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卻三十年如一日的躬耕于食用菌大棚,刻苦鉆研食用菌栽培技術,他寫的三篇論文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優秀農業期刊《食用菌》上發表,得到食用菌專家的認可,其中《規模化高效栽培平菇實踐經驗》獲聊城市第十屆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他是我國平菇第一大縣——聊城市東昌府區平菇產業的開拓者和領路人,也是當地技術上的權威,每當有鄉鄰生產中遇到問題,總會首先想到他,他也總會耐心詳細的解答。受他的影響,他所在的周店村靠栽培平菇人均獲利過萬元,該村2009年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食用菌百強村。他一手創辦的萬昌食用菌合作社是山東省食用菌創新團隊實訓基地,國家食用菌體系首席專家張金霞研究員曾經兩次、山東省食用菌體系首席專家萬魯長研究員等省內外知名食用菌專家曾多次到合作社考察指導工作。他就是——聊城東昌府區閆寺辦事處萬昌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長許萬昌。
許萬昌,男,今年54歲,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鎮周店村人。高中畢業后的他就想著怎么樣才能為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做點貢獻,后來他從聊城多種經營辦公室駐閆寺的工作組那里得知,栽培食用菌前景廣闊,他便立志投身于這個行業。正巧第二年,地區多種經營辦公室組織一批人員到上海農科院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許萬昌主動報名參加。從上海學習結束,他們又到了福建古田,學習了平菇、木耳、銀耳的栽培技術。回來后,許萬昌從做學徒工開始,把學到的技術投入到實踐生產中去。可第一次養殖的銀耳不甚理想,這給滿懷熱情的他當頭澆了一盆冷水,他帶著諸多疑惑自費二下上海,深入透徹的學習了食用菌栽培技術。第二年,銀耳栽培喜獲豐收。這年冬天,他又用棉籽皮栽培平菇,一次投料6000公斤,獲利1500元,這在當時可是能頂一頭牛的錢!村民們對此反應激烈,村民劉德堂、劉金鋒等十幾戶也跟著養起來,隨著投料量的逐年增加,栽培規模也越來越大。為了更好的養好蘑菇,1995年,他和別人調換土地,在村外田地里建起了一個110米長的平菇大棚,一次投料7萬斤,獲利3萬元;2003年增加到了40多萬斤,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是村里人均收入的6~7倍,成為遠近聞名的“平菇大王”。近年來,他還建起了菌種廠,除了供自己的合作社用外,還供應給附近菇農,這樣,從源頭上改良了菌種品種,他生產的菌種質量過硬,從沒有出過質量事故,污染率極低,深受當地菇農歡迎,現在,每年供應鄉鄰們的菌種原種10萬多瓶,栽培種30多萬斤。受他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全村年投料量達1400多萬斤,他為周店村食用菌生產的跳躍式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與帶動作用,周店村之所以成全國食用菌百強村,許萬昌起到了關健的作用。
許萬昌的技術在村里有口皆碑,三十多年來,他邊生產邊琢磨。規模擴大后,他雇了十幾名鄉鄰幫他侍弄菇棚,鄉鄰們不但掙到了工資,還跟他學會了種蘑菇,自己建起了大棚,也養起來蘑菇,他的合作社也就成了當地養蘑菇的“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養菇能手。而他,本可以當甩手掌柜,但他沒有那樣,他仍和工人們一起干活,一起侍弄,親自操作。在生產過程中,他琢磨出了很多新技術、新技巧,他說養蘑菇不能只一味依照老黃歷,要善于創新。比如巧打時間差,就使本村蘑菇上市時能多賣錢,他琢磨了解周圍村栽培播種的時間和數量,大膽實行晚期播種,蘑菇上市時正值斷檔期,價格自然就高。
2011年許萬昌以科技輔導員的身份參加了區遠程教育百村科技輔導活動。其活動感想“如何提升老百姓的致富熱情——一個鄉村科技人員參與百村科技輔導活動的感想”,被聊城日報地方要聞、聊城農業網、聊城組工網、聊城黨建網等政府各主要部門網站登載,作為農民技術員在聊城市開了先例。他成立了閆寺辦事處第一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東昌府區萬昌食用菌專業合作社”。
他被評為聊城地區食用菌科技示范戶,當選為聊城市九屆人大代表,東昌府區食用菌協會副會長,許萬昌對未來充滿心信,他表示自己將繼續投身于平菇的高產高效技術研究,積累更多的經驗,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帶領更多的鄉親們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