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正是靈芝孢子粉采收的季節。在聊城市冠縣店子鎮靈芝生產基地大棚里,一個個傘狀撐開的靈芝“仙氣”繚繞,采粉機正在采集著靈芝噴射的孢子粉。靠著種植靈芝,這片土地早已處處生金。
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店子鎮靈芝總產量占全國產量的50%,交易量能達到全國的六成以上。伴隨著集育種、種植、加工、銷售、研發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形成,靈芝產業早已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店子鎮也享有山東省“靈芝小鎮”稱號。
靈芝變成“黃金草”
在冠縣店子鎮,外出打工的人很少,幾乎每家每戶都在從事靈芝種植,鎮里基本上沒有耕地,全都被大大小小的靈芝大棚所占據。每年一到10月份,家家戶戶的院落、屋頂都晾曬著靈芝片,赤紅色和黃金色相映交織,場面十分壯觀。
在人們印象中,靈芝大多生長在深山密林或懸崖峭壁上,平時難得一見。但在店子鎮,種植戶的大棚內長滿噴著金黃色孢子粉、形態萬千的靈芝。冠縣地處魯西平原黃河故道,沙質土壤非常適合菌袋靈芝種植。20世紀90年代初,店子鎮引進菌袋靈芝,開始嘗試推廣種植。
靖當鋪村村民靖永果是較早種植靈芝的種植戶。他回憶,那時候,村里都靠種菜為生,收入十分微薄,不少人選擇外出打工,“現在想想,我們村真是沾上靈芝的光了”。
剛開始種植靈芝時,不少村民都覺得這是新鮮事物,不敢輕易下手。有愿嘗鮮的村民就在自家院里搭一個小土棚,用棉籽殼、玉米芯、麩皮等配料,培育幾百只菌包。靈芝種植操作簡單,管理方便,幾位村民很快掌握了靈芝的種植技術,而且從菌包接種到采收結束只需要五個月時間,到了九月份生長成熟期,種植戶手里的靈芝就被外來的采購商收購一空。
靈芝不愁賣,一個菌包長出的靈芝就能賣一塊錢,相較于其他經濟作物,這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1994年,看中了靈芝種植的大好前景后,靖永果放棄了外地的印刷生意,專心在老家搞起了靈芝種植。“就是看中靈芝能賺錢,種植周期短又能顧家。”投產的第一年,靖永果一口氣種上了一萬只靈芝菌包,成本在15000元左右。
“靈芝菌包原料比較簡單,就是要在接種養護上多費心思。”種靈芝是個精細活,從菌包拌料、裝袋、滅裝、養菌、開口、出芝等,要經過十多個階段,經過精心養護和管理,靖永果種下的靈芝一包能產一兩左右,“那時都流行賣靈芝片,靈芝成熟后就被商販收走了。”靈芝賣了足足三萬元,靖永果的投產當年就回了本,他嘗到了靈芝帶來的甜頭。當時,村里流傳著一個說法,種靈芝投一萬塊就能掙一萬塊。
就在這一年后,靖當鋪村的村民開始陸陸續續種植靈芝。如今,村里310多戶村民,有200余戶都種起靈芝,全村建了1400多個靈芝棚。“在我們這里,十幾歲的孩子都懂得靈芝棚怎么通風。80多歲的老人還能到靈芝棚里采集孢子粉。”靖永果說,靠著靈芝種植,靖當鋪村也掛起了“中國靈芝第一村”的金招牌。
全國靈芝價格的“晴雨表”
在店子鎮有一句流行語:“早知冠縣靈芝好,不去峨眉盜仙草。”靈芝成熟期可以噴射孢子粉,靈芝片可以做藥材,廢棄的菌包還能做有機肥,可以說,靈芝渾身都是寶。
如今,冠縣店子鎮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靈芝生產經營集散地,年產各類靈芝7000余噸、靈芝孢子粉1200余噸,冠縣靈芝在全國已頗具名氣,這其中就離不開高質量孢子粉的采集和銷售。
在店子鎮靈芝產業振興示范園的標準化靈芝大棚里,靈芝的傘蓋及周邊覆蓋了厚厚一層“褐色粉末”,一個個采粉機正在呼呼地運轉,透過微光,能看到有細小的粉末飄起來,被采粉機緩緩吸入風筒內。
“這粉末就是靈芝的孢子粉,紫芝在生長成熟期會不斷噴出孢子粉。”冠縣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南煥斌介紹,孢子粉是靈芝生長過程中的一種副產物,經過收集生產后,孢子粉產量及價格要比靈芝本身高許多。之前鎮上種植的品種大多是赤芝和鹿茸芝,主要是賣靈芝子實體,一斤售價在20元到40元。近年來,靈芝作為健康養生品越來越被市場認可,按克出售的孢子粉成熱銷產品,售價也比靈芝子實體高許多,他們種植的品種也變成了出粉量較高的紫芝。
不過,孢子粉在自然環境下收集非常困難。早些年,店子鎮孢子粉采集還是使用十分傳統的方式,就是用一把小刷子掃下靈芝表面的孢子粉,這樣收集的孢子粉含油量較高,賣不出好價錢。“孢子粉在靈芝成熟期,每天都會通過菌褶彈射出來,人工掃得不及時就浪費了,還有一些成熟的孢子粉掉落在地上,很難收集。”
生長成熟后的紫芝有40多天噴粉期,為了提高孢子粉的產量和質量,店子鎮的種植戶自制了采粉機,就是利用鼓風機,將飄起來的孢子粉通過風筒收集起來,“其實機器的結構和原理十分簡單,但通過這種方式,咱的孢子粉品質提高了一大截。”通過采粉機,一個大棚在噴粉期可收粉400到800公斤,一斤孢子粉的收購價60元左右,一個標準化靈芝大棚,一年采收孢子粉的純利潤能有三萬元。
冠縣店子鎮的孢子粉出粉量高,品質又好,慢慢打開了銷路。“現在,我們享有了定價權。”南煥斌自豪地說,冠縣店子鎮靈芝的生產狀況和銷售價格的變動,會直接影響全國靈芝的價格走向。
每年六七月份靈芝成熟季,全國各地的采購商都聚集在店子鎮選貨、訂購,靈芝片和孢子粉更是供不應求,“一到11月份,種植戶手里的貨都已經出完了。”
靈芝盆景變“聚寶盆”
有了育種種植、烘干加工等技術還不夠,店子鎮要想真正靠著靈芝走得更長遠,除了做鹿茸芝、靈芝孢子粉、靈芝切片等初級產品,還得在延伸產業鏈條上下功夫。
在靈芝文化產業園展覽室里,百余盆靈芝盆景一株一景,造型別致。一盆靈芝盆景根據大小和造型不同,售價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這讓靈芝有了更高的產品附加值,董學堂就是靈芝盆景的創始人。
生在店子鎮,長在店子鎮,讓董學堂對靈芝有一種特殊的情懷。“我從小對書畫藝術感興趣,靈芝又有著自己的特色文化,我就想能不能把靈芝做得更有藝術感。”董學堂是一個喜歡鉆研和創新的人,靈芝的形狀、顏色以及吉祥富貴的寓意,讓董學堂萌發了制作靈芝盆景的想法。
“靈芝盆景講究層次美,枝干要錯落有致,葉片大小搭配勻稱,嫁接的刀痕要嚴絲合縫。”董學堂說,靈芝盆景種植是個十足的技術活兒。一株賞心悅目的靈芝盆景,從品種選擇到育成,歷時近一年,經過大大小小兩百多道工序,對溫度、濕度、光度、氧氣量的要求非常高,一個工序有失誤,全年心血就泡湯了。
2000年,經過數次失敗后,董學堂所培育的活體嫁接靈芝盆景終于取得了成功。制作成盆景后,靈芝被賦予了較高的觀賞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這些靈芝盆景在國內外市場上也頗受歡迎,相比按斤售賣的靈芝,價格翻了好幾倍。眼下,冠縣生產的靈芝盆景占全國銷量的85%以上。
在董學堂看來,靈芝產業潛力無窮,他把這門種植技術推廣開來,讓更多人受益。2011年,他聯合十家靈芝種植戶,成立了冠縣芝藝緣靈芝盆景藝術專業合作社,目前已有300多種植戶加入,合作社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互聯網”的經營模式,讓更多靈芝盆景走向市場,帶動農戶就業增收。“我們現在已有近600個大棚,一個棚能種600多盆靈芝盆景,賺40多萬元。”
隨著效益不斷提升,董學堂帶領社員又流轉了100多畝土地,新建了冠縣靈芝文化產業園,“以前店子鎮連個從外面來的人都沒有,現在平均每天都能有兩三個旅游團來參觀。”
開辟技術新“錢”景
靠著靈芝盆景,董學堂做出了大名堂。全國各地前來取經學習的人很多,他又做起了老師。
董學堂如今已收了300多名學員,有的學員專門趕到靈芝文化園的大棚學習觀摩,董學堂手把手教他們怎么嫁接、種植,保證農戶“學得會、種得好、不愁銷”。“過幾天我還要去西藏和長沙,去那里教學員們怎么種植。”董學堂樂此不疲地講解靈芝種植技術,在他眼中,這是推廣和打響冠縣靈芝品牌的一條新路子。
在店子鎮,不少人都已成為靈芝種植的行家里手,每年外出傳授靈芝種植技術的人不在少數。
靖當鋪村黨支部書記靖廣禮告訴記者,從2000年開始,村里每年都會派出近百名有經驗的種植戶到各地,推廣冠縣靈芝種植技術。而且,他們外出教學時,都會帶著培育好的菌包,村里每年賣出的菌包能有1000多萬只。
靖廣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除去種植戶拿到的技術指導費,每個菌包賣1.7元到2元,一個菌包的毛利潤大概在0.8元,通過菌包售賣,種植戶也就多了一份收入,這也激勵更多種植戶走出去推廣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