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8日,2016羊肚菌栽培技術高級研修班正式開班,四川省德立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亞就羊肚菌人工栽培產業的發展態勢做了詳細的分析講解,張亞指出,真正的室內栽培尚無人有研究進展,所以發展的空間是很大的。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歷程
據介紹,羊肚菌人工種植在歐美國家進行的較早,1982年美國的Ron Ower等首次得到了室內栽培形成的子實體,2005年美國DNP公司真正實現了羊肚菌工廠化栽培。目前,羊肚菌的完全人工栽培全世界只有一家,而國內主要采用仿生栽培技術。
我國對羊肚菌的研究較晚,上世紀80年代才系統性的開展研究工作,主要操作方式是采集野生羊肚菌培育菌種,然后種植在大田中等待出菇。目前,我國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探索實踐,早期純大田模式、現有栽培體系的雛形外援模式和精細化的大田栽培技術。
對于羊肚菌技術體系的探索,有美國的工廠化技術體系、四川的大田仿生栽培技術體系及云南堆木羊肚菌栽培技術體系,三者所用菌株在栽培過程中均未做共生性的技術處理,營養供給類型上都是播種后的外援方式給予,除去條件因素的區別外,產量的穩定性都偏差,菌株(菌種)有效性的評價指標缺乏,對出菇原理的認識不夠。
羊肚菌栽培技術的演變與進展
80年代我過開始系統的探索大田栽培技術,2003年四川林科院譚方河老師借鑒美國80年工廠化外援引物的思路,差別化的實現了國內大田栽培技術,這也是現目前國內大田栽培的技術主體,稱作“譚氏技術”。
目前,我國羊肚菌栽培的品種有梯棱、六妹、七妹羊肚菌,菌種制作分為層級菌種、混合菌種兩種方式,而外援營養袋是促使現有技術體系成功的關鍵,操作簡單,但規模化后生產壓力較大,撤外援是行業必然改進的方向。在栽培方式上,張亞總監談到,現階段95%以上栽培戶采用的是無料栽培,此外還有有料栽培、小麥套種、覆膜栽培。對于羊肚菌的管理技術方面,可以在不同時間段采取標準化的管理,不同模式下不斷的進行嘗試,利用最便捷的生產資源,根據當地農業主導產業進行靈活穿插式的羊肚菌栽培。
羊肚菌栽培技術的走向與未來
在羊肚菌栽培技術革新方面,張亞指出,其一,去外援化的技術革新,根據目前羊肚菌栽培反饋數據來看,營養的供給是可以通過其它途徑完成的;其二,反季節的羊肚菌大田栽培對栽培地點的選擇非常重要,可實現全年化的大田鮮品供給,在北方地區的羊肚菌栽培已經有了突破,第一是春播夏收,第二種是夏播秋收;其三,對工廠化的技術探索純在產量不可量化,全年不間斷的供應羊肚菌鮮品才能夠做到有市場的問題。
對于羊肚菌技術產品化,張亞認為技術產品化可以面向整個行業進行服務,提供針對行業性、普遍性的服務,促進真實交流。同時技術產品化以工業化操作、標準化工藝實現降低生產難度、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
最后,張亞提醒:目前羊肚菌菌種的有效性無明確評價標準,生產手段落后,大田栽培可控程度低,炒作風氣日益嚴重,大量充斥不實信息。而羊肚菌栽培技術還不成熟,離商業化還有一定的距離。風險不可忽視,切勿盲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