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亞作報告
“羊肚菌的技術體系未有進一步的提升,主要還是圍繞外援營養袋的大田生產模式,出菇穩定的原理性問題沒有突破,只是在種植技巧,管理水品上有了一定的提升。”4月20日,在2019第四屆全國羊肚菌大會“羊肚菌加工與市場發展高峰論壇”上,四川菌益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亞作《羊肚菌產品標準的確定及市場細分分析》報告時表示。
出口難度加大 國內市場進一步增大
會上,張亞總經理首先介紹了目前羊肚菌產業的基本現狀。他表示,羊肚菌人工栽培自2012年開始至今已進行了7年的時間,在這七年里。種植面積從最初的3000多畝發展到如今的140000畝左右。栽培區域由最初的川渝地區迅速擴張,現如今全國各地除海南以外的各省份均有種植。種植模式由最初的單一模式向區域性的適宜模式展開,市場價格從2015年前的統貨1700元/kg迅速下降至600元/kg。羊肚菌的技術體系未有進一步的提升,主要還是圍繞外援營養袋的大田生產模式,出菇穩定的原理性問題沒有突破,只是在種植技巧,管理水品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出菇原理問題是制約羊肚菌產業的核心問題,盈利與非盈利的邊緣,也是目前羊肚菌產業真實的寫照。
“從全球市場來講,羊肚菌消費是無限大的,但從全球的生產情況來講,羊肚菌現目前還是屬于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生產工藝,歐洲以及美國等發達地區想要在現目前的技術情況下取得像中國這樣大的產品體量,還是相當有難度的,所以說“出口”的趨勢隨著產品價格的下降會越來越大。”談及羊肚菌市場消費時,張亞表示,從國內市場來講,相對于其它食用菌,2018總產量500噸左右,2019預計在700噸左右,隨著市場的開發,羊肚菌的消費市場還會進一步增大。

報告現場
工廠化栽培或成未來發展方向
據了解,我國所實施的大田栽培技術,一直借鑒美國工廠化羊肚菌栽陪的一些方法,這些年通過大田數據的總結,解決管理參數化指標已經不存在任何問題。各地對工廠化的探索,對參數化管理的嘗試也都積極的進行嘗試,如:人工培養箱中的栽培試驗、設施化大棚里的加溫出菇實驗、設施大棚內的層架加溫種植等實驗,都在加快工廠化栽陪技術的成熟。
張亞總經理表示,羊肚菌生產周期較短,大田栽培表明,羊肚菌從播種到出菇的最短周期是28-33d,從出菇到采收的正常狀態約20-25d,這種短周期是羊肚菌的適宜于工廠化生產的最大亮點;羊肚菌的溫型,目前市場流行的品種均屬于中低溫品種,養菌溫度10-20℃,催菇溫度6-10℃,原基發生溫度8-15℃,子實體生長溫度15-20℃,這在工廠化運營中的能耗是可接受的;羊肚菌鮮菇可以便于采摘、分揀,貨架期等自然品性也是可以滿足于工廠化發展的必要條件;當然也是最重要的,羊肚菌在一定階段內的售價和利潤可以支撐工廠化企業的長期存在;工廠化最大的風險不是來自于市場消費,而是來自于不能明確的“生活史”,出菇原理性認識的缺乏,是導致工廠化生產的最致命短板。“自然品性決定著工廠化栽培的道路的必然性。”

報告現場
圍繞“技術產品化”思路 期待產業突破
羊肚菌是一個新型的行業,在持續不斷的探索中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羊肚菌產業與其它食用菌產業不同的是從業者多為80,90年代的年輕人,在發展熱情、工作效率、知識結構層面相較食用菌的其它產業優勢明顯,在較短的時間內仍會有大量的產業突破。
張亞表示,就市場而言,羊肚菌的鮮銷比重會越來越大,在未來的兩三年內羊肚菌的鮮貨銷售預計將達到每日15-20噸的銷量;干貨市場將繼續保持穩定的銷售增長,主要以精剪品為主,工業級干品為輔的干貨供應趨勢;而凍品羊肚菌市場當下發展滯后,主要是準入門檻較高,受制于渠道以及運輸鏈條的不完善,所以進展緩慢,而羊肚菌凍品銷售,正是未來羊肚菌巨大潛在市場的重要單元,可以利用大眾化的商超,借助于羊肚菌凍品這樣的產品投放方式,進入廣大普通消費者人群的餐桌。
羊肚菌技術方面,將會圍繞“技術產品化”的思路,有一大批針對于行業的技術產品出現,如:各種控制羊肚菌病害發生的制劑;支持生產工藝效率的機械;針對行業標準的工業化的工藝產品等等,將真正的實現產業化發展。
2019第四屆全國羊肚菌大會于19-21日在陜西榆林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菌物學會、榆林市人民政府、易菇網主辦,由榆林市榆陽區人民政府、榆林市農業農村局、榆林市農墾服務總站、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中國菌物學會羊肚菌產業分會共同承辦,由榆林市榆陽區農業農村局、榆林市榆陽區農墾總公司、榆林市馬合農場、榆林市科學技術協會、榆林市農墾農業技術服務站、榆林市餐飲業商會、榆林市科技信息協會、中國菌物學會食用菌專業委員會、中國菌物學會食用菌采后與加工產業分會、陜西省食藥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辦,由武漢菌博會展服務有限公司執行。本次大會首次在北方舉行,對羊肚菌的消費升級、區域化栽培模式的推進,特別是南、北從業者的交流與合作將起到推動作用,是我國羊肚菌產業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次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