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畢節地區,“竹蓀燉雞”是當地的一道特色菜式,而當地人尤為喜歡食用織金的竹蓀。織金素有“竹蓀之鄉”的美譽,2010年織金竹蓀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而織金的竹蓀是紅托竹蓀。與紅托竹蓀既相近又不同的有冬竹蓀,近年來冬蓀產業在畢節地區已初具規模,成為當地的栽培“新秀”。
冬蓀,學名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又稱竹下菌、竹菌、無裙蓀,為鬼筆科、鬼筆屬真菌。貴州大方,是畢節地區乃至全國冬蓀的主要產地,被譽為“冬蓀之鄉”。
![MSCG]S6FBUJKZL%NSAZS[)C](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605/12/1627514311944.png)
價格可觀 栽培潛力大
冬蓀的正常生長形成溫度不能高于20℃,菌柄伸出溫度必須在10℃以下,而且濕度要求85%以上,而大方縣的氣候、土壤、環境條件,十分適宜冬蓀生長。冬蓀不僅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其菌柄、菌托和子實體還可入藥,藥性為甘,淡,性溫,有活血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可用于治療風濕痛。冬蓀還可抑制腐敗菌生長,作為食品的短期防腐劑。
目前,國內冬蓀的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在國外,則深受法國和德國的一些地區消費者青睞。然而,市場上主要還是靠野生采集加工為主。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大,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據了解,自2011年后,冬蓀的價格較高,是竹蓀的兩倍左右,于是大方縣逐年增加栽培面積,2013年度的產量合計在2噸左右,價格為400—450元/斤;2014年度總產量為6噸左右,單價在280—350元/斤;2015年度大方縣及周邊地區栽種了大約有2000畝,產量預計在20噸以上,價格在250—300元/斤,主要銷售網點為昆明、武漢、廣州、貴陽和成都等地。
如今,冬蓀產業已扎根大方,形成規模化種植,并逐漸成為業內焦點。據悉,6月8-10日在大方召開“2016第四屆全國天麻會議暨中國(大方)天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將專門設置“冬蓀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冬蓀或將成為大方縣繼天麻之后的又一靚麗名片。
冬蓀連接天麻產業 實現循環經濟
據介紹,截至2015年,大方縣冬蓀種植面積約2000畝,當地采用的利用天麻廢棄菌材種植冬蓀的栽培方法,實現了天麻產業和冬蓀產業的連接,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秸桿作為部分添加物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技術,既減少了木材的用量,又可以實現廢棄秸桿資源化利用。
大方冬蓀的種植方法還主要種植模式還有林下仿野生種植、玉米套種冬蓀、火麻套種冬蓀。林下仿野生種植法,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的雜草和枯枝落葉作為培養料,即可以減少森林火災,又可以使林下廢棄物產生經濟效益;而火麻林下套種冬蓀可以形成一種良好的立體經濟模式,火麻籽作為藥食兩用產品,火麻皮作為紡織原料,火麻桿可以作為冬蓀的栽培料,這樣火麻即可遮蔭,又可形成火麻產業,實現冬蓀產業和火麻產業的結合,實現循環發展。
盡管冬蓀產業種植規模在不斷壯大,但菌種生產缺乏統一標準,采收加工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等問題仍然制約著產業發展。在6月8-10日的2016第四屆全國天麻會議“冬蓀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的業內專家將把脈冬蓀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