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目前,隨州全市每年袋料香菇生產數量循環在2億袋左右,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量平均每年達到6萬噸左右(干品),產值近200億元。”隨州市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劉毓在2015中國·隨縣香菇節“香菇產業組織模式及政策支持研討會”環節介紹。會上,他就隨州花菇生產模式及產業組織方式作了相關報告。
生產模式:標準化是關鍵詞
據劉毓副會長介紹,隨州花菇主要采取大袋小棚立體栽培,在8月10日至9月10日制袋,每袋裝4斤干料,8斤濕料,平均產干菇0.35斤。通過拌料,裝袋,滅菌、接種,養菌,刺孔,轉色,催花、采收、加工等環節來種植。
隨州花菇在生產過程中,主要采用大花櫟種菇,且選擇了適宜當地氣候的秋栽7號,L607;秋栽2號、6號;808等優質菌種。同時,通過在栽培料中加入石灰、采用套袋方法來提高菌袋成活率、用簡易鐵桶蒸灶滅菌、利用接種帳接種等新的栽培方法和技術來保證質量。另外,當地還嚴格控制生產環境的污染,加強農藥殘毒的檢測,并專門制定出一套保證菇品質量和產量的隨州市食用菌生產技術標準。最后,進行無公害標準化基地建設,到目前為止,全市共建設近30處規模大、連片種植的高標準高質量的生產示范基地。
產業組織方式:選準方向 完善機制
對于隨州菇業的成功之處,他總結為:第一,在市場競爭中利用隨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選準了香菇產業的發展方向;第二,在駕馭市場中成功探索產業化途徑,其中,保證菌種質量、突破產品加工、強化科技興菇、培植開發資源四方面的工作尤為重要;第三,在規范市場中完善產業化保障機制,這一點主要體現在重視產業發展、加強領導,增加投入提高產業傾斜度,出臺優惠政策進行招商引資以及完善法制,提供社會保障。
最后,他總結到,盡管隨州菇業已取得輝煌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隨著香菇發展的國際化和多元化,國際菇類市場將會出現更激烈的競爭,無公害和標準化生產迫在眉捷,生態和環境意識有待加強,如今需要我們積極探索集約化規模栽培香菇模式,揚長避短,走低成本,高效益發展之路。
據悉,2015中國·隨縣香菇節是由中國菌物學會、中國食用菌協會、易菇網主辦,華中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由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湖北省食用菌協會、中共隨縣縣委、隨縣人民政府共同承辦。香菇節期間,除了中國香菇產業組織模式及政策支持研討會,同期還舉行有中國香菇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中國香菇工廠化技術研討會、隨縣招商推介會暨香菇產業新產品新技術發布會等多項主體活動。23個省市的600多名參會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