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香菇熱銷期,讓績溪香菇產業又熱了一把,與去年同期相比,香菇每公斤價格提高了10%。外地商家四面八方過來購銷香菇,可以說是一個好的開端。
從四大弊端制約生產到年產5000棒再到年產200萬棒
原材料制約。審視香菇發展現狀,所需要的種植資源問題始終擺在面前,每年從外地調入的木屑等原材料約占總量的30%,本地資源及山核桃脯、油茶殼、木屑、桔稈等農業廢料利用率低,制約食用菌擴大升級。
部門銜接不到位。食用菌產業是農業部門主管,扶貧部門扶持,但主要原材料則由林業部門負責,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與林業發展規劃上還不能完全對接,在日后的食用菌規模發展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
硬件設施先對落后。“績溪縣中巧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 作為績溪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還是利用原三線上的老廠房生產菌棒,而這些廠房無法達到菌棒規模化生產的溫濕度控制要求,最多只能生產150萬棒菌棒的規模,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菌棒的規模化生產。
勞動力不足。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鄉村勞動力的不足,也給績溪食用菌規模化生產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績溪香菇生產從最初的樹段上菌種自然發菇到低效率的作坊式生產最后變身為具有新型現代農業特色的生產模式,大大降低了農戶的經營風險也縮短了生產周期。
瀛洲鎮巧川村胡永正兄弟是績溪規模化生產食用菌的“第一個吃螃蟹者”,由他們牽頭組建了績溪首個菌類種植合作社—“績溪縣中巧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下轄1個菌棒生產基地、1個試驗示范種植基地和5片生產種植基地,社員167人,基地共有廠房面積16716平方米;冷凍保鮮庫6座,總容積944立方米;食用菌生產基地面積50畝。全縣食用菌種植也從當初的年產5000棒,發展到現在的年產近200萬棒,產業覆蓋全縣6個鄉鎮,農戶近千戶的規模。可以說是一個脫貧致富的惠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