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順昌縣大歷鎮范地村村民林柳娣的錐栗山上一片忙碌。一家人在山溝溝果蔬專業合作社的志愿者和農技人員的幫助指導下,挖垅、整畦、堆放竹屑、下菌種,然后覆蓋上稻草和地膜。
今年林柳娣之所以要在自家錐栗林下種植竹蓀,是因為同村村民去年用同樣的方法培育過,收成和效益都很不錯。據縣科技特派員、竹蓀專家高允旺介紹,在林下套種竹蓀,要從每年2月、3月開始下種,當年6月中旬開始采收至8月份。2014年全鎮在毛竹林和闊葉林下培育了100多畝竹蓀,由于品質優、產量高,扣除成本后每畝林地可增加2000多元純收入,加上縣林業局每畝600元和鎮政府每畝200元的補貼,農民林下種竹蓀每畝多收入了3000多元。“通過示范帶動,農民對林下套種竹蓀的熱情越來越高。”高允旺說。
被謄為“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的竹蓀,因脆嫩爽口、營養豐富而備受青睞。順昌作為“中國竹蓀之鄉”,人工栽培竹蓀歷史久遠,豐富的竹木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竹蓀生長的理想之地。在毛竹和闊葉林下培育竹蓀可謂一舉多得,既解決了與水稻、煙葉種植爭農田的矛盾,又可改善林地的地力,提高林地產出,增加農民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