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筆者來到安龍縣錢相鄉萬畝草場,在這里的一大片開闊地上,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竹蓀種植大棚已搭建完畢,農戶正在棚內忙著播種,種植場景熱火朝天。
“我去年種了5畝,收入了20多萬元,今年我種的是6畝。”正在棚里忙著下種的納汪村長塘組農民勾如平樂呵呵地告訴筆者說。
近年來,錢相鄉采取“政策驅動、科技推動、典型帶動”方式,積極引導群眾發展高效產業助農增收,今年通過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示范種植竹蓀60畝。據現場來自晴隆的技術員宋順元介紹,竹蓀種植年畝產值可達4萬元,且可連續采收兩年。
2月28日,筆者來到安龍縣錢相鄉萬畝草場,在這里的一大片開闊地上,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竹蓀種植大棚已搭建完畢,農戶正在棚內忙著播種,種植場景熱火朝天。
“我去年種了5畝,收入了20多萬元,今年我種的是6畝。”正在棚里忙著下種的納汪村長塘組農民勾如平樂呵呵地告訴筆者說。
近年來,錢相鄉采取“政策驅動、科技推動、典型帶動”方式,積極引導群眾發展高效產業助農增收,今年通過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示范種植竹蓀60畝。據現場來自晴隆的技術員宋順元介紹,竹蓀種植年畝產值可達4萬元,且可連續采收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