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富邦模式創新、創富
2009年開始,公司參考了很多國外技術和國內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的栽培模式,自主研發出一種“高效節能可控溫周年化生產菇棚”,經過幾年來的應用,邊生產邊改進,日趨成熟。目前已經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菇棚長33米,寬7米,最高點高度4米,混凝土地面,3排5層鍍鋅管床架栽培面積共450平方米。菇棚采用了最為優化的拱形鋼架結構,降低了菇棚的施工成本,雙層塑料膜內夾玻璃纖維保溫棉取代了保溫板,大大降低了保溫材料的成本,地源熱泵空調夏天可以制冷,冬天可以制熱,省去了冬天鍋爐加熱的設備及安裝成本,應用公司開發的節能技術大幅度降低了空調的運行成本。普通菇房每年只能生產一個周期,而利用該設施一年可種植4-6個周期,極大地提高了種植效益。所有設備安裝調試完畢交付使用價格僅為15萬元左右,一般菇農都能投得起,現有菇棚每周期利潤都在3萬元左右,一年半以內即可收回全部投資,大棚設計壽命30年,前期使用大棚的都掙了幾十萬元,遠遠高于普通大棚的效益。該設施一經使用便迅速在公司周邊地區推廣開來,僅在莘縣周邊地區已經達到300余座,在山東、河南、河北、山西、北京、湖北、陜西等地僅公司承建的就有700余座,我們推廣菇棚的同時還推廣富邦模式,所有的客戶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富邦模式的可復制性得到了普遍認可。
我國雙孢菇種植目前仍以一家一戶自己購買麥草、牛糞等原料,在氣溫合適時建堆發酵,需要青壯年通過手工進行3次翻堆,前發酵完成后進棚用煤炭加熱給菇棚通蒸汽進行二次發酵,歷時一周,很苦很累,大大限制沒有強勞力的菇農發展。這樣做缺點還有培養料前發酵時表層和中心溫度差別很大,完全靠自然通風料堆中間往往存在厭氧發酵區,培養料的水分也不均勻,二次發酵時需要通蒸汽,溫度很難控制,上下層溫差很大,巴氏殺菌溫度往往過高,對蘑菇菌絲生長有益的微生物也會殺死,最終導致培養料的結構不好,均勻性不夠,有益菌群不夠,對蘑菇菌絲的選擇性差,容易發生病蟲害,單位面積蘑菇產量僅為10-15公斤/平方米。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煤炭價格的不斷升高大大降低了農戶的種菇利潤。針對這一問題,2014年公司籌資1000多萬元,全套引進荷蘭最先進的隧道發酵技術,新建培養料集中發酵隧道料場,新上一次發酵隧道9條和二次發酵隧道4條,隧道發酵培養料生產過程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智能化控制,由中央控制室通過電腦進行遙控操作,配料、拌料、發酵、播種打包、成品入庫和裝車運往農民菇棚全部按電腦輸入的各項指令進行,生產期間的各種檢驗數據隨時都在電腦上報告出來。生產出來的培養料質地均勻、結構好、有益菌群適中,對蘑菇菌絲具有高度的選擇性,不易發生病蟲害,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到20-25公斤/平方米,比傳統發酵方式增產50%以上,每棚每周期利潤可達4萬元以上。公司直接將菌種混播到優質培養料里再運給農民,既減少了農民自己播種感染病菌的危險和人工播種只撒播在表面的弊端,還節省了勞動力,發菌速度也成倍提高,縮短了發菌時間,一年可以種植4-6個周期。勞動力最繁重、技術難度最高也是最為關鍵的培養料生產由公司統一負責,農民只負責種蘑菇,加強了專業分工,將公司資金和技術優勢和農民分散出菇管理靈活充分結合起來,最后由公司統一回收蘑菇,統一銷售,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大料廠、小菇房”優勢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