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菇”之路的第三只攔路虎是“有產品、缺商品”。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前,我國香菇暨食用菌產業擁有巨大的產業規模,品種多、門類全,除有傳統的香菇、平菇等品種外,近年來通過科技手段,還不斷有新的產品種類問世。更為嬌人的是,新、老品種都受到市場的追捧,這無疑給產業做大、做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面對這樣一個“繁花似錦”的局面,業內卻少了一份對產品價值進一步挖掘、提升的勇氣和魄力,更多的還是就產品賣產品,貨分干、鮮,價分高、低,此外的賣點無非就是外觀、成色,都屬于“原生態銷售”,對產品的深加工開發利用力度不大。缺少深加工這一環節,產品的商品轉化率低,不僅不能更大地提升原產品的經濟價值。同時,在產量大幅度提升之后,“多了多”所帶來的“農周期”潛在危機也無法避免。因此,如何將產品有效地轉化為商品,最大程度地延伸產業鏈,是香菇暨食用菌行業所要思考并付諸行動的緊迫課題。
有鑒于此,業內人士指出,在走向“國菇”目標的進程中,香菇暨食用菌產業還有以下功課不可或缺。
一是要在現有品種豐富、原產地品牌已有較大影響力的基礎上,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產品專有品牌,在專有品牌的基礎上,高標準打造一批產品名牌。需要注意的是,品牌的保證是產品的品質,也是產品的數量。沒有品質,品牌缺少吸引力,就沒有優勢;而沒有數量作保證的品牌,生命力也是短暫的。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在打造優質產品品牌的同時,還要努力打造產業的知名服務品牌,建立適應消費需求的、具有食用菌產業特殊價值的服務規范、服務標準、服務體系,形成產品品牌和服務品牌的融合發展。
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營銷模式,在當前這個互聯網時代,引入電子商務、品牌連鎖、特許加盟專賣等現代營銷手段自是題中之義。同時,要特別注重開發和推廣食用菌文化,用文化造勢,引導消費者更廣泛地認同和接受食用食用菌產品。在進一步傳播食用菌的保健、養身功能的同時,發掘食用菌的文化內涵,以食用菌文化的傳播,來拉動食用菌的消費。規劃、設計一些基于食用菌文化背景上的鄉村旅游、工廠考察等綜合消費項目,在普及、推廣食用菌文化的同時,拉動產業的發展。在這一點上,茶文化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食用菌產業借鑒。
三是在傳統常規產品的基礎上,以科技為手段,以創新為動力,加速推進食用菌產品的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不斷開發與消費者需求同步的各類新產品,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習慣的消費需求。區別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開發時尚型、個性化、風味百態的保健商品、休閑商品及相關食用菌文化商品,實現產業附加值的提升。人們注意到,近年來,食用菌產業內一些有識之士對此有所覺悟、有所探索,市場上也不乏可見一些源于香菇等菌類產品的速食品、保健品,但無論是其產量還是質量、種類都還不盡如人意,市場份額還遠遠不夠,應著力提檔加速,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獲取產業的最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