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臧連軍按照節氣培育食用菌,將蘑菇的生長旺盛期控制在市場需求量最大的時段。劉鷹攝
臘月二十九,天空飄散著雪花。蜿蜒的鄉路白雪皚皚,半個多小時車程,記者來到了位于龍山區工農鄉大良村4組臧連軍的食用菌種植溫室大棚。進入棚室,隆冬的寒冷被溫室的暖意驅散,淡淡的菌香撲鼻而來。看著臧連軍忙碌的身影,一筐筐新采的蘑菇整齊地擺在一旁,一派豐收的景象。說起培育食用菌的歷程,這位40歲的東北硬漢臧連軍有些靦腆地說:“也沒啥經驗,就是自己摸索著干唄!”
溫室棚內霧靄蒙蒙,一垛垛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蘑菇升柄展傘,臧連軍半蹲在菌垛旁細心地料理著剛剛萌發蘑菇菌絲的菌棒。他笑著解釋道,剛剛給蘑菇噴完水,棚內溫度較高,水蒸發后形成霧氣,這正是蘑菇生長需要的最佳環境。說話間,臧連軍手指輕動,將菌袋外多余的菌根剔除,仔細打理著提高生活水平的“致富傘”。“蘑菇一年四季都能種,培料、滅菌、接種我現在都會,最要緊的是咱家離城區不遠,市場需求量遠遠大于產出量,這可比種玉米要多收入幾十倍呢!”說起蘑菇的收成,臧連軍胸有成竹。
24年前,一位推廣平蘑種植的貴客敲開了大良村村民通往食用菌產業致富的“大門”。16歲的臧連軍從貴客那里取到了“真經”,萌生了脫貧致富的念頭——種蘑菇。臧連軍在自家的原田地里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棚,以3000個菌袋為根基開啟了自己的“淘金路”。“那時,家里給我拿了2000元本金。半年多的時間,就收益了1萬余元。”臧連軍略顯自豪。看到致富商機的他將淘到的“第一桶金”連本帶利投到了菌棚建設中,再建占地100平方米的大棚,可結果不盡如人意:“這一年收益不好,蘑菇產量低不說,還賠了不少。”臧連軍說,為了找到低產原因,自己不僅購買了大量有關食用菌技術的科普書籍,還只身沉浸在菌棚里學習鉆研培育和種植技術,并專門跑到遼寧農科院購買母種和進修培菌技術。憑借著多年摸爬滾打得出的種植經驗,臧連軍成為遠近聞名的“蘑菇王”。如今,臧連軍蘑菇大棚已發展到了800多平方米,日產鮮蘑菇近千斤。
當談到今后蘑菇產業的發展和新年愿望時,臧連軍滿臉笑容地說:“食用菌產業讓全村的人看到了‘錢途’,更得到了鄉政府的關注。聽說今年鄉里將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要是能得到政府的扶持,我想再承包兩個更大面積的溫室大棚種滑子蘑,畢竟單一的品種產出沒有多種經營有市場競爭力。”
科學種植讓原產于山林中珍惜的食用菌,成為人們生活中獲取營養的最直接途徑和需求。而臧連軍憑借著對新鮮事物及農業科學種植的敏感,用二十余載的辛勤勞動配以聰慧的頭腦,從人們的餐桌上占得了一份商機,徹底改變了身處農村靠天吃飯的原始觀念。隨著優質蘑菇在市場需求中的逐步擴展,本就有著城郊地理優勢的臧連軍,正借助天時地利,用農業科技賦予的大智慧和眼界,充實著人和。臧連軍演繹了“小蘑菇大產業”的精彩,讓蘑菇成為了手中的“致富法寶”。(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