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菇比養魚和種甘蔗都賺錢!”4月18日,江州區新和鎮下詢屯農民馬勇高興地對記者說。
今年1月,馬勇在市科技局和廣西富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以稻草、玉米稈、甘蔗葉、牛糞等為原料,在自家3.2畝的冬閑田種大球蓋菇。2月28日,他種植的鮮菇開始上市,直到清明節才售罄,共產菇6000多公斤,平均每公斤6元左右,僅4個多月,他就賺了3萬多元。
去年,該屯農民黃南飛也在市科技局和廣西富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指導幫助下學習種菇,與馬勇不同的是他利用半畝田搭建大棚種巴西菇,共種500多平方米,由廣西富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定價收購,一天24小時隨采隨賣, 預計年純收入8000多元。
建市以來,市科技局和農業、畜牧水產部門積極探索做強做大蔗糖產業的新路子,市科技局牽頭在江州區新和鎮下詢屯示范推廣“蔗―牛―菇”生態循環產業模式,即用甘蔗尾梢養牛,用牛糞種菇,再用菇泥還田。
去年,市科技局在下詢屯養牛形成規模的基礎上,引進福建種菇大戶吳華興進駐江州區新和華僑農場成立廣西富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在新和華僑農場大面積種植食用菌,烘干后銷往全國各地以及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目前,該公司在下詢屯部分農戶中示范推廣種植食用菌,并定價收購加工。
“這是一條很好的增收路子,我們科技部門想方設法大力推廣。”市科技局局長李蘋告訴記者,崇左市種植食用菌的原料如甘蔗葉、玉米稈和木薯桿等十分豐富,且成本很低,發展食用菌收效高,當地群眾看到示范戶種食用菌賺錢,也紛紛打算年底利用冬閑田種植食用菌。(記者 李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