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對于武義縣菇農來說,是豐收的一年。這不,王宅鎮巖宅村吳榮海去年種了4萬袋香菇,毛收入達到40萬元,前些天買了一輛近30萬元的小轎車。
吳榮海是一名老菇農了,1988年初中畢業就開始學種香菇,一直沒有間斷過。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年到頭忙忙碌碌,沒有空閑時間。選料、備料、滅菌、接種、出菇,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特別是滅菌、接種要沒日沒夜加班,費神又費心,一不留神菌棒被雜菌感染了,就會前功盡棄。自從去年加入到武義科技局創辦的食用菌創新平臺后,嘗到了甜頭。吳榮海說,30多年香菇種下來,從沒有去年這么輕松,創新平臺把接好菌種的4萬袋菌棒直接交到他手上,拿回家安頓在自家田里就等出菇了,種香菇和城里白領人上班一樣,穿著皮鞋采菇,開著小車送菇。
“種香菇這么多年,就數去年的效益好,關鍵是創新平臺的技術先進,技術人員探索出一套新模式還真管用,錯開了香菇的采摘期,賣了好價錢。”吳榮海如此說。
吳榮海口口聲聲所說的“創新平臺”,就是武義縣政府利用項目資金與省農科院食用菌團隊科技特派員共建的“浙江省武義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武義通過實施國家“科技富民專項行動計劃”———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加快食用菌產業升級。該項目不僅獲得380萬元國家、省財政補助,還獲得省財政100萬元獎勵。
服務中心探索建立食用菌菌棒“統一生產、分戶管理”暨“統分結合”的新型模式。服務中心與菇農簽訂料棒生產合同,統一采購原輔材料,從源頭上遏制偽劣原輔材料;統一料棒生產規程,運用先進的機械設備,拌料、裝袋、滅菌等環節均實行規范化操作;統一料棒質量標準,專業技術人員全程掌握料棒生產規程,戶主全程跟蹤監督料棒生產過程。經滅菌的料棒由菇農自行接種、培養和出菇管理,服務中心派出技術人員上門巡回指導,幫助菇農及時解決各類技術問題。
服務中心依托試驗示范基地,建立“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用得上”的示范平臺,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著力增強培訓效果。
目前,全縣年栽培3萬袋以上、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食用菌專業大戶達120多戶,還成功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香菇新品種“浙香6號”。去年,武義縣食用菌年生產規模達到6860萬袋,預計總產值將達3.75億元,菇農增收9500萬元左右。
據該創新平臺負責人介紹,統一制好的菌棒直接交給老菇農,自己回家培養;對新菇農來說,還有優惠待遇,基地共建了2萬平方米鋼架大棚,用于新菇農“寄養”菌棒,讓他們學會全套技術再回家種香菇,去年一年已經有10多戶菇農畢業了,今年又有一批新菇農入駐。去年菌棒專業化生產至少為菇農增效2000萬元,今年預計標準化生產菌棒1000萬棒,大部分已被菇農預定。
據了解,創新中心今年又要建大型冷藏庫,用于菇農存放鮮菇,以便統一創品牌,降低菇農風險,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