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周亮帶著幾位上海的朋友前往中國青瓷小鎮游玩,當驅車經過八都鎮高大門、松渠一帶時,他感觸頗深。“以前田野里的菇棚都是破敗簡陋,沒想到現在這么漂亮,都成了一道亮麗風景線。”在上海工作的周亮很少回來,這次看到沿途漂亮的風景,心情特別舒暢,不停地向朋友介紹。
食用菌產業是龍泉市的傳統產業、特色產業,但一直以來以千家萬戶、小規模、分散的生產方式存在,代料香菇和黑木耳的生產區遍布全市,路邊零零散散的舊菇棚隨處可見,不僅安全隱患不容忽視,而且未經科學規劃也不夠整潔美觀。
據了解,2014年,龍泉市按照“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總體要求,遵循食用菌生產規律,通過“拆、改、建”相結合的方式,把公路沿線菇棚改造成為既有利于食用菌生產,又能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標準化菇棚。多方位、多渠道爭取資金的支持,按照黑木耳養菌棚25元每平方米、黑木耳立體式設施化栽培大棚60元每平方米的標準對農戶進行補助。
據統計,2014年,龍泉市對市區—八都—上垟沿線的舊菇棚進行了突擊整改,共完成9家食用菌企業、110個菇棚的突擊改造提升工作,并在全市規劃新建標準化鋼架連片菇棚500余個,面積達118600余平方米,新建黑木耳立體式設施化栽培大棚12843平方米,共使用財政資金42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