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范海在查看即將采摘的杏鮑菇生長情況。
“可別小看了這杏鮑菇,里面大有文章可做。”11月26日,在位于高密市經濟開發區的山東鴻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范海告訴記者,包括杏鮑菇在內的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高密市的一個富民特色經濟產業,在當地已經實現了由傳統食用菌栽培向現代農業產業的轉變。山東鴻基生物公司年銷售杏鮑菇5000噸,并在直接解決當地180多名農民就業的同時,帶動了當地500多農戶從事相關行業。
11月26日,記者驅車來到位于高密市經濟開發區的山東鴻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剛一下車,映入記者眼簾的便是4個現代化的生產車間。“和傳統食用菌栽培模式不同,我們采用的是工廠化生產模式。”范海告訴記者,工廠化生產解決了食用菌不能一年四季生產的難題,這里的食用菌生產可以每天出菇,還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生產成本。
記者在山東鴻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從拌料、裝袋、高壓滅菌、無菌操作、搬運到接種發菌、出菇,全部都在生產車間內完成。“每一環節都配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流水線模式進行生產。”范海說,每種食用菌對生長環境都有特定要求,我們根據杏鮑菇的生長習性,對養菌和出菇車間的溫度、濕度進行精確控制,這樣才能確保杏鮑菇的品質和產量。
“我實際上是半路出家,改行從事食用菌行業的。”范海說,他1997年高中畢業入伍,2009年退役后被安排到高密一家市直機關工作。在過了2年舒適的機關生活后,范海瞅準了國家對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視和食用菌工廠化種植蘊藏的商機,于是決心投身食用菌行業。
據范海介紹,作為新興高效農業項目,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集約用地,常年在低溫室內生產,不受自然環境限制;生產過程不使用化肥、農藥,產品質量安全有保障,“主要原料為木粉以及玉米芯等農作物廢棄物,生產后的廢菌包、菌渣等可以循環利用。而且投入產出比高,每畝工廠化杏鮑菇的收益相當于100至200畝
糧食作物的效益。”在該企業的出菇車間,記者看到一排排白色的杏鮑菇破菌而出,并排而立,長勢喜人。幾十名工人進進出出,有的在忙著采摘,有的在忙著裝箱,一片繁忙景象。“我們負責把杏鮑菇分類裝箱,基本沒有閑下來的時候。”該企業工人欒金英告訴記者,她是高密市夏莊鎮人,家里只種了2畝地,多數時間都在這家企業打工。目前,該企業為當地包括欒金英在內的180多名農民解決了就業崗位。
“一個人富了不算什么,帶領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才是真本事。”范海說,發展現代農業,也是轉變農業組織方式,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增收的過程。為此,他針對群眾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市場的實際,創辦食用菌菇專業合作社,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帶領周圍500多農戶發展菌菇相關產業。“木粉、玉米芯、麩皮等所有的原材料都是由附近農民提供。”山東鴻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部長陳健說。
談及企業發展,范海認為食用菌行業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他們正與上海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聯系合作事宜,致力于食用菌產品的研究和開發,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同時,積極引進先進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力爭用3年時間,日產鮮菇達到60噸,年產值實現1.7億元。”
“近年來,高密市一大批農村青年立足農業、植根農村,積極投身現代農業發展,帶領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共青團高密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憑著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事跡,范海被評為2013—2014年度“全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